书籍 赞扬与责备的封面

赞扬与责备

[英] 特丽·阿普特

出版时间

2020-03-01

ISBN

9787221157171

评分

★★★★★
书籍介绍
用共情理解人,以情商打动人 使夸奖恰到好处,让批评利人利己 《纽约时报》《卫报》和BBC盛赞的心理学家教你更科学地与人沟通,提升共情能力 ☆一件扩展情商、提升共情能力的利器 共情是奥巴马最看重的一项品质,也是情商的核心。缺乏共情的赞扬会适得其反,富含共情的责备能让人心悦诚服。本书将向读者展示人的共情能力如何发展,有哪些特点,以及它在那些情况下将被削弱,让读者增强感同身受的能力,让人们更大限度地理解彼此。 ☆一系列实用沟通技巧 叙述赞美法、回应式评判、魔法比例、三明治法……作者将30年学术生涯所获成果和领域内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为读者分享了各种前沿、科学的沟通技巧。 ☆一本探讨社会心理的通俗读物 本书乍看之下是在探讨社交沟通问题,其实也涉猎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园霸凌、网络暴力、职场拉踩、性别歧视等深刻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努力。 “这孩子一点儿都不懂事!” “我朋友也太不体谅人了!” “你又漂亮又能说会道。” 在每天的沟通中,我们都在对周围人的好与坏做出评价。但我们的赞扬与责备客观真实吗?我们要如何提升这项能力呢? 作者将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于本书中,揭示了赞扬与责备的机制是如何在亲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运作的。赞扬不仅能表达喜爱,还可能涉及利用与讽刺;责备不仅与不满有关,还可能隐含着歧视和推脱责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需求和真实意图产生更深的理解,试着容忍他人的看法,客观评价身边的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特丽·阿普特(Terri Apter)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她关于家庭动力学、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国际认可。她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优秀读物”,并斩获多项大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卫报》等知名媒体都对她的著作赞誉有加。
目录
引 言
第1章  人类评判的起源
第2章  赞扬的化学、心理学及贸易学内涵
第3章  责备:内疚与羞耻的必要性及摧毁性
第4章  家庭评判与家庭制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些很有价值的信息,但缺少实践的建议。
很好读的一本小书。结构清晰,理论分析和实验例证相得益彰,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分别讨论了赞扬与批评如何在家庭(亲子)、朋友、伴侣、工作、网络空间这几个基本关系环境中,如何被我们所应用,又如何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影响。作为社会动物,如何理解和辨别赞扬和责备,处理来自他人评判的影响,避免今后可能遇到的影响,值得探究。翻译生硬拗口。
书的页数不多但内容非常多,作为一个学期的教材都足够了~有些地方作者也是非常诚实以至于过度真实了,例如关于讲礼貌的部分我们如何脸上笑嘻嘻心里mmp,关于学术圈的政治是最凶残和最尖刻的……看得哈哈哈哈!不过有些地方的名词翻译的有些晦涩了,不如直白点不仅与学术接轨还更容易理解~
看的时候感觉里面很多话简直就是说到心坎里去了,但是无奈还是很多人不理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感觉真是特别无奈,特别是在自己的关系中的时候。
Judgment并不仅仅是赞扬和责备——更是一种广义上对他人的认知和评判。任何一段人际关系里judgment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意识到judgment的存在和捕捉到当事人的准确情绪,以及针对具体情境作出分析。赞扬并不是无往不利的利器——当偏离了真实情境、以及如果赞扬者(也许是潜意识)本身怀有多种目的,赞扬、肯定也许会变成制造伤害的武器。
①赞扬时要具体要着重后天努力②责备时可用“三明治”式话术,用赞扬和建议包裹责备。
无论是生活中夫妻之间,还是与孩子之间的勾通,无论是赞扬和责备,都要适度把握好时机和语言的构建,记得赞扬对方的努力过程而不是他的成功之处。读心术的人也是不妥的,赞美孩子要先赞扬孩子的进步,然后在给孩子合理的建议。过度的赞扬会适得其反,效果也就不同。责备要就事论事,负责相反,如果把赞扬比喻成一枚硬币,那我们绝大多数人熟悉的都是这枚硬币正能量的一面,但这本书的作者却告诉我们,赞扬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负能量。
评判是人类的天性。持续赞扬、控制责备,是婚姻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效赞扬的基础是聆听。
就那样吧,挺容易读下去的,但是觉得似乎更适合宝妈叭。它在我光溜溜的脑子上划过去了。 评判既是主观的,也是可评估的,而且充满了感情和概念上的意义。当我们赞扬或责备时,当我们欣赏或谴责时,我们记录的情感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远不是下一餐要选择椒盐卷饼还是甜甜圈,室内设计要自然派还是前卫派,假期是睡大觉还是进行刺激挑战等小事可比。我们的评判所表达的是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从儿时就开始记录的关于爱与接纳、信任与焦虑、恐惧与被拒绝的经历。当有人反对我们,认为我们讨厌或可怕时,我们也许会努力安慰自己,说这个看法不过是他们的个人喜恶,然而,尤其当我们在乎对方时,他们的评判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因不够好而受了责备。来自他人的评判,无论多么歪曲或过分,都会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网。
有一些启发,但总体感觉一般。更多的在阐述现象,关于对策和建议的篇幅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