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拒绝隐喻的封面

拒绝隐喻

于坚

出版时间

2004-01-01

ISBN

9787222039261

评分

★★★★★
书籍介绍

《拒绝隐喻:棕皮手记·评论·访谈》主要内容:于坚的写作大体起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他是一开始写作就受到关注的写作者,现在他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名人,是中国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中国以外的世界的一些地方;另一方面,于坚既然是一个诗的探索者,这也就注定了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用户评论
满分给世纪末的棕皮手记,为其原创的密度和灼热。于坚始终是个诗—思者,针对“隐喻”、腐朽、意识形态工具、普通话写作、全球化…诸凡文字乍看刀刃向外、不容置喙,实是其左右互搏式的自我思辨,时间甬道中的内心挣扎,虽不无漏洞,却是混沌一体,着力于从隐喻后退,对存在进行诗性关照,与大地同呼共吸。
于坚写的也太好看了吧,跳脱出来看诗歌的隐喻,读起来很过瘾。
补。大震惊
以隐喻这个角度展开诠释诗的常识,见识超群,文中的真知灼见,鞭辟入里,叫人醍醐灌顶,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提高了我的审美趣味,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可是我的探索路线上的导师啊,我必须超越他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于坚提倡非隐喻化的局部,细节,因为隐喻代表着模糊的整体,代表着集体无意识,属于文化或传统的积淀,而局部和细节是属于个人的,属于转喻的部分。p15。(棕皮手记1992-1993)。另外p12 隐喻辩证法的表述也很耐看(棕皮手记1990-1991)。于坚的责任在一开始还是强调个人性的,他在1990年代初称,“这是一个由个人,而不是由集体,由行动而不是由意识形态承担责任的时代”。p22。(棕皮手记1992-1993)。于坚所谓的承担责任要么“作为‘现场’的诗人而存在”。要么“继续耽于乌托邦的悲观厌世,小农社会的心态,怀念逝去的农业诸神。要求庇护,在‘如果……就’这种乌托邦语法中继续精神手淫,拒绝‘当下’、‘现场’、‘手边’”。p23。(棕皮手记1992-1993)
他拒绝的是隐喻是中国传统集体文化的隐喻,也是西方现代话语权利体系的隐喻,推崇自然、真实的当下而非刻奇想象的远方,他一方面指出中国文化里的时间观念无精准刻度,是典型的小农浪漫,对普鲁斯特掌控细节的能力推崇备至,另一方面感慨城市化的喜新厌旧抹除过去的生存方式,那里有中国人“后现代主义”的天然优势。但这不正是诗人想要的对时代的失语吗,当下的中国毫无诗意,就意味遍地可以成诗。
多有重复,事实上于坚的诗观是如此明晰,倒不用连篇累牍地搬用一些能指所指来为自己作证。对于诗人,应该宽容其论断,诗人的论断作用于创作会生发出新意,但又不得不指出于坚论断中的天真和单向度,永远朝向着论敌在作战使其丢失了诗歌更多的可能性。
似乎是传达一种“于坚式”的文学主张,这样看来也并没有离开传统中国的文学体系,只不过说了几句牢骚和旧诗人的看法(其实是极其明显的事实),以此来与“道”和“志”分清界限;大量的精神充沛下的呓语可理解为对读者经验的糊弄。
对“非非”的修正做得很好,诗歌史留名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