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甘地自传的封面

甘地自传

[印] M.K.甘地

出版时间

2016-01-01

ISBN

9787222132429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甘地自传》是印度著名人物“圣雄”甘地于1925年所写的自传,副书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提起甘地,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非暴力”、印度独立运动、素食、禁欲等等。然而,甘地并非生来如此。小时候的甘地,曾经偷偷吃肉,一度迷恋抽烟,还尝试过自杀;他十三岁就结了婚,长期沉沦于肉欲和嫉妒。写作这本自传的时候,甘地已是众所钦敬的公众人物,然而他却原原本本地坦陈了这些事情,毫无遮掩,唯有坦诚与谦卑。 尽管在政治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声名远播世界,然而在甘地自己看来,“它们的意义不大,由此获得的“圣雄”称号则更加不值一提。这个称号常常使我陷入痛苦,并且在我的印象中,也从未给我带来片刻欢愉。” 诚如甘地本人在自传中所言:“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部真正的自传,而只是想将我探索真理的众多故事讲述出来。” 从这部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怯懦、笨拙、具足凡人所有弱点的男孩,是如何凭借对真理的体验与追求,逐渐成长为一代圣雄的。 《甘地自传》,所讲述的不是英雄的传奇人生,而是一位慈祥长者,平实、坦诚、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自己一生体验真理的故事。甘地说:“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部真正的自传,而只是想将我探索真理的众多故事讲述出来。” 翻译底本采用1940年马赫德夫·德赛的英译本,该译本曾获得甘地的亲自订正,被视为最权威的版本。 本书对于印度文化专有术语等做了详尽注解,方便读者阅读。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 - 1948)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领导印度独立运动,推进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合作,被全世界尊称为“圣雄甘地”,他的“非暴力”思想 对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译者 吴晓静,1987年生,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语言学硕士,现从事图书出版业。
目录
作者自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出生与家世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童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的译后记从翻译过程的体验感触甘地,概述了他的一些不同的侧面,他也是个会犯错的普通人,但特别敢于面对过错去改正,而且丝毫不隐瞒。这本自传写出了他体验真理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在不断开启,透过遇到的事情,不断提升精神境界,谦卑亲和,他想的总是如何让自己所遇到的人们受益,无私地将自己对真理的认识: 出离过患的方法带给更多的人,他本身就是教科书,而且细致地反映出心态变化和成长历程,内含深刻的启发性。从英国到南非到印度,他所从事的职业,所办之事,处处为了普通民众,没有人不敬佩他,越来越多的人爱戴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点都不会变。
见识过一些人,他们总是表现出:“我很强大,但是我很低调,你难道看不出来么,嗯……?”。其实里面有很多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的内容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他的生平中的真实坦荡而不是永远正确,精神和肉体上都坚持真理很打动人。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是他有伟大的思想。
重温前两部。卓越演说家甘地,早年多次演讲怯场,只好把稿子写下来交给别人念,又执着于素食、宗教道德是否兼顾的迷茫中,看不出领袖气质,但在南非给印度人维权时突然爆发出超群的组织感召力,似自天授。这再次说明领袖基石是忠于内心对真理的体悟担当。其序字字珠玑。
2017 6月 第三次宝岛
不否认他是个圣雄,但自传写的不够公允,倒是像对自我的批判
他所谓的追求真理,这种绝对超我状态,不过也是一种权力意志的表现,和希特勒的德意志又有什么区别。都擅长并热衷于改造人。但前者属于合作式,后者属于消灭式。前者属于神性的接近,后者是兽性的徘徊。追求神性显然比追求兽性更能自洽。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本质是基于人“性善”的感化力量: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251754/
探索自我,直面自我,超越自我。
不断的自我探索是很好,但对周围人也这么...就觉得不太好。但领袖嘛,估计要有点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