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封面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美]罗伯特·M.波西格

出版时间

2018-08-31

ISBN

9787229131548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在《柏拉图对话集》中,斐德洛是一个爱好哲学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书中,斐德洛重返人间。他曾经是学哲学的学生,同时也是教修辞学的教师,但是由于哲学理念与文化的世界观冲突,他终于因精神崩溃而住院。出院后,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开始了一场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静。

这一回归自己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寻求“良质”,即东方哲学里的禅思,并用摩托车维修之道对其进行阐释而实现的。这便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名的由来。

与此同时,书中还批评了西方世界的二分法或二元论,如人文与科技、精神与物质、神秘主义与机械论、艺术与工业、心灵与机械、东方与西方等相对意识。

************************************

一百二十一次拒稿之后终获出版

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万册

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十本*有影响力的书”

全新增补校译本

附赠六十页精美别册

照片、地图、书信、手记等珍贵资料首次披露

1928年,罗伯特.波西格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前往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他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对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并试图建立自己“良质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quality)”的理论架构。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使他长期饱受折磨和束缚。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医院对他进行了多达28次的电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了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落基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之所以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是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他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净。《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即为追记这次旅行之作。

1974年,《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在被121家出版社拒绝之后终于出版,并立即成为超级畅销书,*一年即销售达百余万册,而且在之后十余年中一直位居畅销排行榜。它被列为美国大学“禅与现代美国文学”课程的必读参考书,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作者罗伯特.波西格也因其出版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的梭罗。

其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被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引进出版,至今累积销量已超过一千万册。

我社在2006年和2011年先后出版了本书的简体中文平装版和精装版,均取得不俗反响。2017年4月,耄耋之年的波西格辞世而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就此成为他的毕生绝唱。

为了致敬波西格先生,我们耗费长达一年的时间筹备了这套《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珍藏版)。珍藏版采取了精装套盒的装帧方式,除对原书进行了重新校译、补译,增加了近三万字内容外,还额外附赠一本近六十页的别册,其中包含全新绘制的旅程地图、作者访谈、书信、手记,以及当年旅途中作者亲自拍摄的数十张照片,这些照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次出版。

用户评论
帮助我写完博士论文的向导
很庆幸没有因为书名而错过这本书。作者其实是在书中探讨“良质”,而“良质”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确是存在的。 我们对事物的好坏或美丑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觉和判断,而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其实就是对良质的感受,而非知识和经验。 这有些像王阳明提出的“良知”,“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这也与作者提到的“良质是先于知识而存在的”极度吻合。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良知”说的是做人,“良质”说的是做事。 把事情做好,需要拥有良质,虽然良质无处不在,也在我们内心深处,但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和感受,不断地修炼。
2020年第28本。 低于期待的书。感觉为了致敬《箭术禅心》,比较生硬地把禅和摩托车维修联系在一起,远不如前者那么融合且直击本质。 作者对于“良质”的抽丝剥茧的表达,还是十分精彩的,很希望这本只单纯讲这个“肖陶扩”的过程,会让我觉得过瘾许多。 因为以我个人的喜好,作者描述的与儿子摩托车骑行穿越大陆的全过程,不知怎地总让我觉得阴翳低沉,充满痛苦毫无乐趣。。。
大概是一八年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也是我來英國前最後選中一定要帶在身邊的書。雖然因為行李超重等各種原因,在機場無奈放棄帶上它。但輾轉幾次最後還是它,於異國他鄉陪我在枕側。斷斷續續三個月時間終於翻完,紀錄。「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我們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嗎」
相比于书中的哲学观念,一个双重人格的第一人称叙事,好像更有意思些。
当你意会到良质诞生与主客体之间时,内心充满了平静,静态的物体也有了生命力
购买一年多之后才读,写得有点压抑,作者有些郁闷,奈何这就是生活,他在做自己,走自己的路。
高三那年暑假读过
这本比较好,不过起这名字略有郭x明这种宵小之辈的做派
非常奇妙的一本书,把一场横跨美国大陆的摩托车旅行和细致入微的哲学思想穿插讲述。往往在我被斐德洛关于良质的思考搅得晕晕乎乎时,翻过一页又立刻回到讲述者肆意驰骋的旅途中,不断变换的自然风光以及沿途各种小插曲让我的头脑得以片刻放松,从而能够精神饱满地投入下一段哲学阅读。书中对于古典和浪漫、技术和艺术、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情感都源自良质的论述非常精彩,其实在很多奇人身上都能找到所谓的卓越(aretê)/良质(Roald Dahl就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如今很难找到堪称卓越之人了。接下来我要去拜读Dahl的童话和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