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封面

尼各马科伦理学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出版时间

2003-12-01

ISBN

9787300051178

评分

★★★★★
书籍介绍
《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版10卷本)1997年出齐后,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图书将(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将(1999年)等多项大奖。为了读者使用方便,也为了把自己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的心惊传达给读者,作者又编选了带有注释的《亚里士多德选集》。几年来,不断有读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反映需要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单行本。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作者将亚里士多德最具影响的著作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的译文与《亚里士多德全集》大体一致。个别术语和人名的改动,是苗力田先生在全集重印和做电子版时亲自订正的。单行本的注释与命令保持一致。全集的脚注中所引证的希腊语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对应拼写的。对西方哲学名著的译介和研究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事业。准确、完美的译文,深入、详尽的注释,以至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是保能接近而难以完全达到的理想境界。不断接近这一境界,既有赖于学术界的努力,也需要出版界的推动。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代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称之为“学园之灵”,恩格斯称之为“最博学的人”。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创造性见解。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分支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逻辑学、形而上学、神学、论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诗学、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鲜明地表达了他对智慧和真理的热爱和追求。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善即中道,中道非过非不及,过犹不及。有空须重读。
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显示出对经验的重视和先验范畴的预设。他认为一切知识、技术、实践都以善为目标,不同于柏拉图的是,善不是一种单一的理念和围绕这一理念而形成的某些品质的共同名称。善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不是过度的或不及的,德性就是中庸,而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具体说来,善的事物分为三个部分:外在的善、身体的善、灵魂的善,其中,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就是善;外在的善由友爱所表征,友爱意味着共同生活,并和公正相似,这也构成了城邦的现实基础和追求目标之一;身体的善则与勇敢、幸福、快乐、节制等一系列与德性相关的概念密不可分。本书早于《政治学》提出了“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1169b15)。《伦理学》可以与柏拉图早期对话录、四书对比阅读。
我不喜欢亚里士多德的文风
看的依然是人大出的苗力田先生的译本。无论在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亦或是其他哲学家那里,辩证法的总历程都有一个相似性,即先是从下往上的上升,然后是从上至下的下降,且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往往不是同一条路。亚氏的理论路径,亦是由形而上学的根本顶点,逐渐又归复到了形而下的生活世界。以德性论为理论范式的亚氏伦理学并非他本人的独创,在大多数古希腊的哲学语境里,德性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能指,表示着存在者的一种本然,且这种本然又往往与某种本质功能的实现相关。所谓“黄金中庸”不是中国思想意义上的“守雌”,也不是折衷主义,中道本身就已然是最佳状态,即善的各种状态。另外,亚氏还论及一种人际间的古典友爱观,友爱的发生和维持本质上也基于德性的实现与否,某种意义上延续了柏拉图《会饮篇》的思路,爱要求实现匮乏的。
很难还原
亚里士多德的东西确实是一套系统,形而上学深入,尼各马可伦理学浅出,政治学实践?伦理道德这一套我们儒家玩的太透,看前面一度觉得这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东西,这太幼稚了,最后面两章才有一点点他的感觉,语言表达上相比其他作品也少了逻辑思辨,幼稚浅显直白,这不是翻译不同能造成的,简单说就是不像一个人说的话,个人观点,这本书大多是伪作,小小部分是亚本人的。
断断续续地读了半年,再加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趣味性并不强,只能说大体上认识了一番。但是每卷之间逻辑很清晰,从最高的善到以自身为目的幸福,从幸福到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从德性到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最受启发的是,我所习以为常而未曾审察的生活,可能只是源于生物本能,社会习惯,或者比较隐蔽的意识形态人类精神,但是它可能并不是正确的。所以要保持思辨,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习以为常的或者人云亦云的观念。
后补
读不进去 翻了翻,标记一下
“不要相信这样的话,作为人就要想人的事情,作为有死的东西就想有死的事情,而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不朽。在生活中去做合于自身中最高贵部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