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封面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郑振满

出版时间

2009-09-01

ISBN

9787300111476

评分

★★★★★
书籍介绍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

郑振满,1955年生,福建仙游人。198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2年师从傅衣凌教授攻读明清社会经济史,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闽台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民间历史文献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与陈春声合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多卷本,与丁荷生合编)。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学术史的回顾
本书基本思路及分析构架
第二章 家庭结构及其周期性变化
家庭结构的成长极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地方文献研究经典
宗族研究的经典之作!宗族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产物。传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裂变促使人们寻找更为持久和稳定的协作方式,明清时期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以及财产关系的共有化趋向推动了更为稳固的家族组织即宗族的普遍发展。血缘关系是宗族组织的基础,无论是继承式、依附式还是合同式宗族,本质上都是以血缘为纽带。但是这个血缘本身是否虚构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这也使得宗族组织的构建充满了灵活性。因此,宗族组织并不单纯是家庭的放大版。族产则是宗族组织维系和转变的主要动力。族产的迅速发展和权益分配的股份化使得宗族组织逐渐突破血缘与地缘逐渐演变成为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实体。宗族成员内部的贫富分化和族产股份的分割和转让不仅引起了宗族内部经济关系的变动,而且还导致了宗族组织的改组和变形
将“宗族类型”置换成“家庭和宗族的发育”问题,更为符合宗族发展的实情,继承、依附、合同三种类型归纳得很好,最后一种展开了包容其他社会组织的可能。对宗法伦理庶民化、基层社会自治化和财产关系公有化三个趋势的总结也很有见地。要说缺点,大概是过分夸大了宗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
嗯..怎么说呢..当然是很好的研究可是一点都不好玩
跳了臺灣那節
好厉害,好难看... 这本书简直成了我不读书的借口,果然我天生不是这块料。但也不是一无所获
有意思,理论性强,分析框架好,一手史料丰富。华南研究的另一扛鼎之作。
对不会文言文的人很不友好
家庭-宗族发展周期的分析和家族结构的模型建构(始祖/不完整家庭→小家庭→大家庭→继承式宗族→依附式宗族→合同式宗族)+三化(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 认为傅关注的乡族问题,是宋代以后才开始,至明清才普遍化的一种创新,而不是残余。家族是乡族的基础单位,家族以外的社区、地方公共事务属于乡族范畴。王安石变法是复古,司马光等人则主张通过家族重建社会秩序(流动性强,伦理庶民化,可以构建精英-大众的一致性)。汉唐基层政权皆下达乡里,宋以后乡村基层政权不复存在。明清(皇帝大臣关系)专制而(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程度)非集权。 把家族视为族群,强调认同,而不仅仅从亲属制度层面来理解。
看完之后只有两个字——震撼。 家族史在作者的笔下竟有如此广博的细节和意义,这背后又是研读了多少本家谱才总结出来的。 因为这本书,对祖宗终于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家谱、祠堂、墓碑、契书等民间文献的背后,原来都是先人们“努力活着”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