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性的封面

中性

[法] 罗兰·巴尔特

出版时间

2010-05-31

ISBN

978730011972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和凯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

(展开全部)

目录
法文版前言
1978年2月18日
开场白
篇中篇
善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中性可遇不可及?
法国风对内容物、风格的收容在巴尔特的书中呈现为简淡的线条勾勒。隐在的疏远情绪似乎保留了巴特对笔下各著作的伦理思理的现实功用的疏远,但仍然有作者需要自身存在的无时不刻、不可或缺的在感。但从来无缘窥镜其中的“雾数”(张爱玲语汇)。
三本讲义里《中性》最棒!
没看完,不好评分
谈到“疲惫”,罗兰巴特教会我一个方法,学会在空间里保持“漂移”,如果一场平庸的谈话另自己疲惫,就学会从空间中退出来,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浴缸中或在一艘船上,位置不固定所以观点也不固定,可以说观点就退到中性,置身事外才可以脱身。所有的新事物又产生于“疲倦”,当人们在疲倦中(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政治环境),一旦忍无可忍,才会进步,进步来源于“疲倦”,挑剔和不耐烦,而诗就是产生于“词”的疲倦,诗便是词本意的空置,词的移动。
李幼蒸最后那篇文章增色不少
草草一读 与对这个标题的想象吻合也差异 心情分成两瓣 从语言的考察里,构建意义的复调 沉默在喧哗中显现意义 中性不是冲突的择一而是双性同体
罗兰·巴特总是在用着最温柔的语态表述着最富激情的思辨。看似一种方法的“中性”,实则是一种偏向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处世观。它是一种融合,但绝对属于那种绝妙的平衡态度。半个月的时间读罢,我此时只想着需要一个“休假”,进入一种中性的“睡眠”,之后丢弃掉所有的“傲慢”,而后生活在一种“观念域”的“意识”当中。
好玩,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