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包伟民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03-01
ISBN
9787300131030
评分
★★★★★
标签
经济
目录
引书简称
前言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转运司的地位与作用
一、转运司制度的确立
二、路分区划与财政区划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明觉厉
人间清醒,进得来又出得去。
宋代地方财政,既有历代王朝普遍性的一面,如对前朝的因袭、杂税化、非制度化等等,特殊性在于征榷收入所占占据很大比例。征榷与其说是商业税,但有着浓厚的人头税因素,实际上是由国家垄断商业利益。宋代承袭唐五代的地产情况,政令不下基层,依靠正赋实际上是难以增加收入,选择采取了征榷这种手段,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权力对社会的控制程度。从财政出发,各级政权形成了阶层性集权;大一统国家内部的差异又呈现出了地方性适应的特点。可以看见集权体制对上下分权的处理是相当实用主义的,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序并存。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套脱离制度设计的非制度下的“制度”又何尝不是政府与民众之间互相博弈的结果?地方民众是否完全是被动的,既有的“不合理”政策是否是两者博弈所得出的平衡点?
好书,要反复读。
宋史研究成果北宋多于南宋,而对南宋史的研究又往往是前期多于后期,使南宋后期历史研究成为宋史研究中比较薄弱的领域。主要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零散给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张金岭《晚宋时期财政危机研究》着力收罗散缺的材料,爬梳南宋后期财政危机的状况,及其与南宋政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原因。在军政开支不断膨胀而各项收入逐渐减少的常规财政原因之外,该书提出了“士大夫无耻”这一似非而是的重要原因。士大夫是宋代社会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南宋初年宋高宗与秦桧等当权者的相继摧折、毒害和不良政风的影响,到了南宋晚期,大多数士大夫缺乏社会责任感,名节沦丧,苟且偷安,因循度日,甚者玩弛政令,贪婪腐化,侵蚀财政。用古代义利概念阐述了士大夫道德与社会财政之间的关系。
整体尚可,偏通识,欠深度。历史素材引用有些杂乱,时而堆砌时而空洞。相比同类型的书籍如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岩井茂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欠缺甚多
包公对两税法和建中定制的认识,很马克思。瞿同祖之后,包伟民,岩井,秦晖,从赋役的角度详细的解释了利维坦的怎亏民,定体问面向,与更为宏观经济学的刘光临、王业键、李怀印的研究路径不同,也与较为温和的刘志伟,周健的研究路径不同。对我启发有,一,转运司的监督而非实体制,二,州作为核心地方财政单位,三,王安石变法后,宋朝财政有经费-贮备两套系统。四,以额为核心的区域不平等,和通过区划调整与核算单位来达到均平。军事财政国家在宋代的构造。五,强调宋代财政构造对中晚唐的继承性。我在想,盛唐崩溃之后,地方以镇为单位形成军事-财政竞争,并不断改进,最后通往新的集权性国家,并最终形成新的统一。而这种对晚唐继承性大的重构,确以对盛唐的追慕为认同,最终成为中世盛期,而非近代早期。
有逻辑有常识有格局的著作。不断被包老师圈粉,可惜只听过包老师的几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