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土地的黄昏的封面

土地的黄昏

张柠

出版时间

2013-04-01

ISBN

9787300171838

评分

★★★★★
书籍介绍
这是一本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实验性著作。本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乡土文化结构、乡村经验及其微观权力形态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对时间、空间、器物、实践的符号分析,细腻地叙述了宏观权力结构在乡村经验各个层面的相互转化过程。 本书通过对乡土社会的“事实呈现”,该书进一步将分析引向农民心理学、乡土哲学和精神现象学领域,可视为一部乡土文化“小百科”。该书将理论逻辑融会于文学叙述之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土地的黄昏》以文学写作方式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方法,呈现貌似理性、客观甚至死寂的,然而却有血有肉、充满动感的乡村社会。我们在感知这种理性分析与客观描述的过程中,不得不感慨于这种深刻论述背后的真实性。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等,著有《叙事的智慧》、《文化的病症》、《没有乌托邦的言辞》《想象的衰变》、《再造文学巴别塔》、《白垩纪文学备忘录》、《中国现代文学六家——文学观念史研究》等。
目录
土地的黄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乡村时间
第一节 生态时间和结构时间
第二节 时间经验中的皈依和救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莫名其妙,文笔奇差,学术垃圾。
这是一本用诸多学术范畴诠释传统乡村的著作,略显杂乱。
褪去一年前的盲目崇拜重新拾起这本书,果然隔行如隔山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这本著作体现的理论素养和反思性的人文精神,在当下对一个文学研究者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但从田野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停留在经验的遐想和理论的逡巡。或许满满的小清新式怀旧和精英主义的优越感,并不是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柠导的心爱之作,每年的课都要捞出来,谈及中国当代的城乡变迁。对于曾经的南方农村,有着鲜明而深入的体验,随着传统乡村的消逝,该书的文化意义也逐渐积累。期待能见到曾经的地质队岁月:)
最后两章关于文学的写的还不错(so...)是那种“我读了很多(领域的)书也恰好是个农村孩子,让我来搞个大的给你们看看”的混乱尝试。经常写着写着就忘了什么框架什么理论,“把我以前写的小说也粘上来让你们瞅瞅!”
如何进入文学中的乡村
闲书馆有全网唯一在售正版书!
抒情 臆想 论断太多 摆证据 铺事实 没有
沙聚之邦(现代社会在“自由”的外表之下,被各种无形的绳索(数据的、制度的、机构的等)捆绑在一起,现代城市居民就是一群扎堆在一起的散装分子(是无机的),而农民却是分散的严密群体。) “不能吃是没饿,不能做是懒惰。”生理压力转换成精神压力。
“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实验”或乡土经验理论化的尝试,但缺乏田野调查的方法论支持,第三章后逐渐流于散文化的乡土经验观察,很多结论缺乏学理或事实依据。例如“乡村的玩具和游戏”一章,作者以城市儿童为参照,实际上比较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乡村游戏和当下城市儿童的游戏,内在的抒情冲动使得城市存在被他者化的可能。更根本的,“土地的黄昏”与副标题“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在论述中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p.s. 第95页单位错用,“卡路里”应为“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