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解读自杀的封面

解读自杀

张杰

出版时间

2016-09-01

ISBN

9787300231785

评分

★★★★★
书籍介绍

自杀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在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则是它的8~10倍。今天,中国的自杀率从20世纪80年代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呈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征,如精神疾病患病率低,自杀率农村高于城市、女性等同于男性等。自杀率的急剧下降和典型特征是众多因素尤其是经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本书在对中国自杀者进行长期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社会学的参照论,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自杀的扭力理论(Strain Theory of Suicide)。扭力或不协调的压力,不同于单一的压力,它至少包含两个相互冲突的压力源或变量,主要包括四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和危机应对技能的缺乏。“不协调的压力”或“扭力”形成后,在其导致自杀行为的路径中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以及精神病理学因素的干预或强化。张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对辽宁、湖南、山东16个农村县的调查研究,为自杀的扭力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书中的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 “中国式自杀”,以及更有针对性地预防自杀。

张杰

现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终身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和教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和自杀预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山东大学1977级英美语言文学系毕业生,1986年年初赴美国留学, 先后获得美国杨百翰大学两个文学硕士学位和一个社会学博士学位(1991)。张杰教授国内外重要学术兼职还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基金评审成员,2002年首次应邀列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现任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

张杰教授的研究成果横跨社会学和医学两大领域。

目录
第一章中国人口的自杀现状和目前研究成果
第一节中国的自杀现状简介
第二节中国自杀学科研简介
第三节中国自杀率近20余年的下降趋势
第四节 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诠释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抱着猎奇的心态就不要来看了,其实是非常学术的一本论文集。
前半本解读了国内自杀和西方的异同,结合中国社会发展步调进行了现实分析,同时还介绍了自杀的扭力理论,案例详实。看完感想:"低毒农药拯救大冲华!(•ω•)" 后半本介绍了自杀的研究方法和不同领域,彰显科学性w
很一般。作者或许想用大量的数据说话,让研究显得专业些,却使得前后结论有所矛盾。例如,宗教对于人的自杀究竟是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呢?同时,结论与定义较为武断,中西方的差异性推论让我觉得作者既不了解中国人,也不了解西方人,部分推论我着实是不解... 不过,本书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比如本书中所言自杀的扭力理论,人与世界的关联性或许正是我们存于世上之本质。
“西方多数国家中,大部分人都有宗教信仰,例如基督认为人死后会上天堂。因此,xx行为可能是他们逃避现实社会的一种手段,他们不害怕自己会消失,因为死后可能会上天堂,脱离痛苦。”没看过《惊情四百年》?没看过《康斯坦丁》??
内部重复有点多。
普通读者点评:1. 关注到了中外自杀行为的社会心理差异,特别是对城市化初期农村青年女性的自杀行为提出了论证;2. 结合西方而提出的“心理扭力”(strain)理论:价值观的冲突、愿望与现实的冲突、相对剥夺感、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环境;3. 量表设计和数据采集花了大功夫,具有运用价值。比较遗憾是作者对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似乎缺乏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宗教问题的论述上稍显肤浅且前后不一。虽然特别提及了中国“儒教”观念对于自杀行为的影响,但基本上是从量表分析而缺乏深入的定性解释。
不是,大哥,你论文写成这样也能毕业的吗?
整本书比起理论阐述更注重数据和方法的介绍,所谓的扭力理论部分稍显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