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辩证法的封面

中国辩证法

[美]田辰山

出版时间

2016-10-01

ISBN

978730023416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对话进行探讨。它通过对对话过程的细腻逻辑与概念分析,配以充实历史资料的陈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文脉,成为新的焦点视野。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的“通变”哲学思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理论化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结局,传统中国哲学采用了一整套崭新的术语,使得欧洲哲学在汉语化的过程中变成接近中国“通变”哲学的观念。

目录
导论 西方辩证法的中国化历程
第1章 “通变”:一种中国的思维风格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初渐中国
第3章 对辩证法最初的“通变”释读
第4章 瞿秋白对辩证法唯物论的解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与其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去欧洲化。辩证法从刚引进中国开始,不管蔡元培,还是梁启超,都是用传统的道家“通一变,变一通”哲学思维去理解和翻译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就是“中国化”的。真正意义上官方认可的马克思原著的学术研究其实也是80年代才开始,那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绿皮编的那么辣鸡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版本的马克思哲学。像“唯物辩证法”的概念,“社会形态五阶段”中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马克思都没听说过
足够硬核的情况下篇幅还很短,这就很难得了。另一方面,相关问题的重要程度这么短的篇幅也解决不了,比如新哲学中“辩证法”的可行性和变化,本书其实基本上就没展开,就古典谈古典。但新哲学的语境思想和反决定论其实是所有分析的关键,“通变”就是在此基础上被解读的;而且展开得越充分,研究就会越彻底。这才是我最想读的部分。
张东荪把“dialectics”翻译成“对演论”,仔细一想,确实要比“辩证法”这个译名更容易让人理解,而且也符合中国人的阴阳思维方式。中国哲学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阴阳、有无、善恶、矛盾等等,还有伦理观念也是成对出现,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二程也提出了“两极相对”“万物莫不成对”等哲学命题。如此说来,把“dialectics ”翻译成“相对论”也不错。可惜“相对论”已经是爱因斯坦理论的专称了。
读的时候感觉翻译太烂了,看了最后的翻译小记才明白了。观点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个人觉得从第四章瞿秋白开始看就可以了。另外,作者对《周易》《老子》等古籍的熟悉让作为中国人的我惭愧啊。
很值得看,反省下自己使用的语言
如同佛学一样,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中国化”了。语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根基,只要说汉语,就避免不了“中国化”。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