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自我分析纲要的封面

自我分析纲要

[法] 皮埃尔·布迪厄

出版时间

2017-01-14

ISBN

9787300236490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目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翻译真闹心啊。。。
布尔迪厄说他为自己最年轻的读者写作,“我从不认为,提出福楼拜或马奈是像我一样的人,就是做出了亵渎神圣的傲慢举动”,真温柔啊,读到布尔迪厄说自己出口是“把宏大的理论抱负投入到往往最初看上去低微的经验对象”的时候差点哭出来,我自身的出口就是梦想终有一日要创作出宏大时代背景下弱小个体强烈的内在张力啊…同样的无法保持缄默不语,同样的自我解决实践常常转化为对象征秩序的挑战和对制度尊严的触犯…我真的要哭出来了,法兰西学院与复旦类似的对异端的包容,寄宿学校与三线应试教育类似的集体镇压,场域对个体的塑造跨越时间的这种感同身受真的有给我力量得到“比我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啊。抛开个体共情,布尔迪厄所描述的50年代法国知识界的场域变化,以及自身与福柯disposition的异同也非常值得一读
布尔迪厄的自传,不过他不承认这是一种自传,而将其仍旧作为社会分析。因此,我们看这部书的时候,应该小心,因为这本书一部分是他自我的记忆片段,另一部分是他对于自己经验的剖析。当然这种剖析仍旧是建立在他自我成功的经验基础之上,毕竟从外省考入巴黎,在巴黎高师就读后,开始进入到社会学研究领域,通过对于社会经验的分析来对抗哲学的霸权。在他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外省与巴黎的对峙,底层与上层经验的对峙,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哲学与社会学的对峙。这种二元经验的对峙,只有布尔迪厄认真对待,并将其作为个人经验进行了社会分层分析。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他提到了法国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自己虽然接受了底层经验,但是抵抗的是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态度,所以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从精神上有被认为是极端的斯大林分子。有趣。
布尔迪厄反复强调这不是自传,但是仍然从中窥见他人生中各种重要片段,他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经历对于他的学术生涯产生的影响。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诚和坦然。正如他在最后一句话中所提示的:“没什么比这一点更让我高兴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经验、困难、疑问、痛苦等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
不好懂又很想懂,接连读了两遍。陷入布尔迪厄式的强力摩擦之中。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出身,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精英与民众,现实政治和经院知识等等人为的二元对立之间,他取了一个奇绝的态度,也就是他说的“分裂的习性”和“双重拒绝”。这让他分析(主要是拒斥)别人和观察自己时的洞见不相上下,与此同时一开口也就落入了自己设下的陷阱。让这种几乎自我循环的论述超拔出来的,是不把这种自我反思的原创性据为己有,而是更关注它的生产性,这一点教益非常深。反思或者说突破反思,正是要在人为的不可调和中继续搜寻人为的可能,而不是仅仅是提供一些令人束手无策的悔恨、怀旧、温柔抚摸。
对哲学一窍不通来说我,买了这本以为是方法论的书,看了一个哲学家的类似于回忆录的反思……说实话一大半都没看懂,但是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哲学家也受原生家庭影响啊
怎么这么难读........不知道3月结束前能不能坚持看完😣(囫囵吞枣式地「看」完了,看进去的东西应该不到1%吧,这本书我选择放弃...)
一篇挺有意思的自传
翻译闹心。小布俨然一个傲娇的毒舌怪,抖抖袍子就掉落一堆虱子,反讽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炮轰帕森斯默顿拉扎斯菲尔德,枪口对准知识世界,冷峻中莫名透着股天真感。很多八卦彩蛋(援引了戈夫曼的《收容所》)。 最后,他自问:我为什么、尤其是为了谁而写作?答:尤其是为了我最年轻的读者而写作。好的,谢谢小布,知道你是为我写的了。
一本非自传的自传,对布尔迪厄而言更像用社会学的柳叶刀片解析自己的历程。表达着自己从“哲学场”与知识分子的Privilege中脱离,迈入现实主义的场域中践行与直面苦难与灾厄,自法国小镇中忧郁的邮局中走向社会学的殿堂。布尔迪厄拥抱着现实主义与世界的苦难,洞悉了自己与海德格尔,萨特的“哲学王”的差异。自哲学而起背向哲学,扬弃了知识分子场中的咏叹与芜杂。萨特是神坛的祭司,而布尔迪厄是祭坛的铭刻者,只是抬头看一看祭坛上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