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新闻业的救赎的封面

新闻业的救赎

彭增军

出版时间

2018-06-01

ISBN

978730025822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从一个从业多年的记者和学者的角度,全面阐述新媒体生态下,新闻生产所受的冲击、面临的困境与可能的对策。全书内容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作为理念(idea)和行业(industry)的生存问题,包括传统媒体的困局和出炉,以及大变革中新闻人如何面对和走出职业危机。 本书始于作者为《新闻记者》写的专栏。内容前沿,观点新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可读性强。系列文章在《新闻记者》及其微信公号推出后反响热烈,不但受到学界同行好评,还受到业界——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的欢迎。 彭增军,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新闻学终身教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三江学者,宁波市3315计划海外高端人才,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内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硕士、博士。曾担任中国对外英文政治时事周刊《北京周报》(PekingReview)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助理、执行主编,美国《密苏里人日报》记者等。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国际新闻与传播、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介融合与数字转型等。先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三篇获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AEJMC)年会一等奖。最近中文著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媒介内容分析法》。
目录
第1章 新闻生死劫
报纸死亡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新闻不能死?
第2章 厨师与厨房,大锅饭 与自助餐: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如作者所说,此书被学界认为太“实”,被读者认为太“虚”。围绕新闻和新媒体革新谈了16个主题,部分内容有重复但整体流畅度高,不过低估了读者的水平,语言过于通俗和网络化。作为传统媒体,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数字化转型,突出了内容与数字媒介的高度融合,绝不仅仅是做了一个报纸的电子版;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革命,本质是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革新,网络革命了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同时也可以自主选择消费信息的渠道,不再被动于传统媒体的限制,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封闭固定的模式;新闻的硬核是深度报道,是严肃新闻,力求启蒙民众、监督权力和提供交流平台,但严肃新闻无人热衷,大众更信奉眼球经济学,不自主的想要找到kol,更喜欢暴力、戏剧和娱乐;言论自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寻求真相,形成舆论。
笼统地讲,当前新闻业有两大危机:一个是经济危机,关乎新闻业作 为一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另一个是职业危机,即新闻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首先,从整体来讲,新闻的公共性让位于商业性,导致新闻人主导权的丧失。其次,新闻人编辑权的丧失。 把关人的权力让渡给了受众,再次,职业地位的丧失。最后,新闻人丧失了职业上升通道。而现在的所谓的全媒体记者疲于奔命,做跨平台、全媒体报道、很难有专业的积累。
读完觉得好像没读过的书…重复的地方很多而且一些问题就是点到为止,想看看深入一点的分析的时候就停住了。另外作者不知道是常年呆在国外的原因吗,文笔有点太老了,有一个段落一共四五行就出现了四句俗语,觉得是很奇怪的表达方式。不过也确实是提出了一些新闻业目前的一些困境的,比较能够接受的是对“新闻和商业”矛盾的阐释,“新闻的立场和担当”以及“新闻业自身职业性和专业性的完善”几个部分,这些都是新闻人面临的很本质的问题,也确实应该坚守价值、要有立场、要更专业、要想办法啊!
辛辣的批判和不适配的期望 当我们连“事实”都不配拥有 又谈何“真相”
新闻业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的很精准,但是只说了应该做什么却又不说具体的做法,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学界因为你“抽象”不够而说你太“实” ,业界会因为你没有提供可操作的东西而说你“虚” 。”举的例子全都是西方媒体的案例,一查作者原来是美国大学的教授。
真的很好看!深入浅出 幽默风趣!
半脱口秀式的点评与论述,整体比较轻松,有些地方角度反复了,而且程度不一,作者自己也说了,这是一个合集。
“我为报纸至哀,我为新闻站台”
简介诚不欺我,确实幽默风趣又浅显易懂,对传统媒体问题的剖析倒是很深(毒)刻(舌),但说到最后也还是老生常谈的坚守专业主义,对这种说烂了的东西究竟能不能实现救赎或者某些传统媒体能不能意识到深表怀疑
内容有点冗杂而且写作逻辑不明。优点在于有些分析一针见血,说了很多教材上不会说的话,而且不假大空,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