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向自主创新的封面

走向自主创新

路风

出版时间

2019-06-30

ISBN

9787300270807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2003-2006年完成的五篇调研报告,涉及汽车、大飞机、柴油发动机、通信标准、VCD/DVD五个工业领域。书中记录了中国工业在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走向自主创新的轨迹,以及围绕着这个转变所发生的政策辩论。

用户评论
技术能力是关键。 自主研发提升技术能力。
这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写的书,全书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浩然之气和真理的魅力。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竞争性企业的崛起,既是革命性的又是连续性的。革命性体现在新的组织形式上,连续性则体现在技术能力的源头上。” “自主创新必将从涓涓细流变成中国工业发展的洪流——由于中国工业走向自主创新是中国崛起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看到结语(以上三段出处)的雄心就打了五分,作者用五个例子详细阐明了:技术能力是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正如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汽车工业的不同命运所证明的:企业层次上的战略远见和国家层次上的政治决心对赶超国家的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读过《光变》再读这本书,观点和论证的过程可说再熟悉不过,《光变》中略有提及,但没有展开讲的部分历史细节也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再序部分简述书中涉及产业的后续发展,良好地弥合了时间的鸿沟。路风教授的忧国情怀让人感佩不已,以独到的认知和扎实的研究,强力扭转国家产业政策。虽然从产业后续的发展来看,组织惯性比想象得大,并没有完全走在他设想的轨道上(设想也未必完美,总有优化的空间),但比彻底滑向深渊,从而被西方国家摁死在低端产业上,起到了莫大的功用。虽不在士大夫序列,毫不妨碍其以天下为己任,达成这样的成就,足慰平生。未必挽狂澜于既倒才是国士,能够有效防范和平演变的同样是国士,十几年前提出以“国内市场培育产业”、“技术要自己干出来”为代表的政策建议,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部分产业政策的基石而成为当下的共识。
专业的管理学者看产业, 却看到抱负水平的动力。 自主创新不靠技术引进, 需求带来系统创新机会。 谨慎批评政策不针对人, 大胆提出策略心怀天下。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进入市场竞争是创新的动力。很多人对于竞争有误解,无脑呼吁国内外企业公平竞争。但最公平的竞争是所有企业起步点一致,而现实中的“公平竞争”多是垄断者排挤后进者的借口,结果就是整个国家的市场被国外企业把持。但竞争又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限制范围,即在打击国外垄断企业的同时,鼓励国内企业激烈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能跟国外巨头抗衡的民族企业,日本韩国的崛起就是靠类似的“贸易保护”,他们当年的政策依旧有据可查。连创新强国美国都在玩贸易保护这一套,否则不会对阿尔斯通和华为下手。大家对国内某些垄断企业诟病很多,就是因为他们在“保护”之下,甚至不用面对本国企业的竞争。国家制定战略不能像某些消费者一样短视,只追求国外企业承诺的短期性价比,一旦失去自主创新能力,留给我们的只有被收割的命运,到时候受罪的反而是老百姓。
报告合集,没光变好看,重点看了下无油所,林与路两个人都以日韩为研究对象,林的论点也很简单,中国劳动力过剩是客观现实,应该以此发展低端劳动密集产业积累资金,路的看法也对,其实对比日韩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可知,资本积累并不必然带来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亚洲教父一书中的描述也可以清晰说明这一点,
研读了关于汽车,油泵油嘴以及通信领域的几个案例,印象最深的几点: 1. 追求以产品为导向的研发活动; 2. 经济全球化没有也不可能导致“组织能力”的跨国界流动; 3. 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只能在企业进行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生成,并以企业为组织载体。
加油吧,中国。从根本上整理了科学-技术-生产的逻辑,以及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需求,政府和国家市场调控能力的联系。创新原本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要点,企业也是一个优秀的创新载体,里面会有失败,却也是成功前的积累。作为后来者,如果把时间周期拉长到10年甚至20年,已经有很多行业验证了书里关于技术创新和赶超技术的观点。企业会有失败,但是会有更优秀,更坚定,更有时代性的企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