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回嵌乡土的封面

回嵌乡土

潘家恩

出版时间

2020-11-30

ISBN

9787300289595

评分

★★★★★
书籍介绍

《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尝试突破传统叙述框架,以“实践者-研究者”为独特视角,利用研究者长期参与当代乡村建设一线实践的经历,以整体性视野打破历史与当代实践在时空与叙述上的割裂,将20世纪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及现代化、全球化等宏观背景结合起来,重新梳理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与百年脉络,系统展现不同时期各种形式乡村建设的整体面貌,并对其背景脉络、经验机制、困难张力等进行分析与反思。与此同时,在写作方法上尝试融合人文与社科两种风格,把书写者的事实在场、动态存在与话语权力还原为乡村建设整体脉络的组成部分,在经验与时代、自我和他者的密切结合与互动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以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角度与丰富空间。

潘家恩

1981年生于福建宁德,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常务理事、《卢作孚研究》副主编等。自2001年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已有二十年,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区域统筹。

目录
导论:为何说与怎样讲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缘起
2.先行研究
3.三种倾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简单翻过。太抽象了。
看了四分之三 意识到我的大脑还处理不了其中信息 有些灰心 但浅尝辄止也是一种阅读 我只能以现在的我去阅读
尔如清风,不舍昼夜。
为那些来到过我的家乡,愿意建设我的老家的志士仁人们表示尊敬。但如果少几分俯视与同情,摆脱凡事都是“发展”的框架(提到乡村的现代化,难免不会受到这种线性时间观的影响,由此把我心爱的乡村,转化为了先进与落后,野蛮与文明),或许会更好。
3.5星吧,过誉了。百年乡建史部分资料和分析不如王先明那本,用波兰尼分析乡土社会的保护与重建,理论分析有些弱。优势在于作者是热情的实践派,纳入了诸多当下的实践,并且行文很能感受到一种理想与热爱。
不知所云,毫无可读性。一分都多了。都是术语堆砌。没有自己的内容
“晚年雷蒙德·威廉斯曾在1986年的一次演讲中提醒大家:文化研究原本就诞生于成人教育实践,如果其能够帮助普通人去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知道自己所承受的各种压力从何而来,那么文化研究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否则就会丧失宝贵的历史机遇(倪伟,2019:3-4)。前文各章常常提到“张力”,其不仅体现在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也导致其在发展进程中一直面对来自不同角度的批评,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推进我们理解乡村建设的难得契机。”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赤诚的学术论著了。在诸多诱惑与迷狂面前,文化研究学者未曾迷失,而是剖肝沥胆,清晰条陈学科长处与不足、理论铺设与框架建构,使我视野大宽,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