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人的生死观的封面

中国人的生死观

王中江

出版时间

2023-06-01

ISBN

9787300317458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智慧的故事,是先哲们谈论生死留下的。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从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到张载的“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从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到佛教的“人生无常”……生存的意志,死亡的超脱,人生的奥妙,价值的追求,不朽的情怀,精神的永存,一幅生死智慧图,知晓此岸彼岸境。本书披览中国先哲生死谈,纵论各家生死观:远自东周诸子之学,近至清末民初新学,单列道教和佛教,述意撮要,略可备知。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特聘兼职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先秦哲学、儒家和道家哲学、出土文献和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新近著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先秦儒道墨法生死观及其比较
一、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二、道家——“长生久视之道”
三、墨家——“以自苦为极”
四、法家——“生尽之谓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虽不甚解,但甚有趣。
生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会最终面对。中国人对生死历来有着自己的思考,“不知生,焉知死”,“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尽人事,听天命”等观念一直贯穿在中国人对生死的理解之中,这些观念也指导着中国人面对生生死死。王中江教授的这本书梳理了中国人的生死观,讲述了很多智慧故事。读完这本书,让我们能够更豁达地看待生死,过好当下的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的生死观》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中江。中国人对生死的理解有很多层面,这本书带着我们从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生死观,找出相同点和不用点,再了解两汉、魏晋、宋明清乃至近现代的生死论,最后讲了道教和佛教如何看待生死。说开卷有益的确是这样的,通过详读这本书,不仅重温了《论语》《庄子》,还更多了解关于魏晋玄学的解释,获益匪浅。生存的意义,死亡的超脱,人生的奥妙。
人是最难认识的,但是也只有人能够反观自身。自我认识并不是一件易事,对生死的认识更是如此。这本书从多个维度展开介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让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到中国人的生死智慧。人生在世,要让自己过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被实现。
蔡澜先生的《我决定活的有趣》里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中|国人,对死的禁忌,是根深蒂固的。” 而这本书告诉我,思考死亡、谈论死亡,不是一件特别的事情,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有限的生与必然的死。
这本书博古通今,系统讨论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其实死亡这个词没什么好避讳的,正常面对反而会让人释怀
存在论/本体论一直是形而上学的核心,对于生死问题的理解很能检验一种形而上学的深度。 这本书介绍了先秦时期诸家对人之为人、人如何生存皆有所论述,但在一些流派中,生死的形而上学是缺席的。 孔子不事鬼神,罕言性命与天道。关于生死的论述,主要是基于一种经验观察,生与死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他强调,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超越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精神价值,是乐道,乐仁,是道德价值。面对亲人的死亡,要实行厚葬,这是礼的要求。 孟子、荀子同样强调精神生命,孟子强调存心、养浩然之气,荀子的核心想法是“化性起伪”。 关于生死的论述中,道家思想无疑是最深刻的。老子给出两种关于生命来源的说明,一种是非因果性的构成性说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热成之”;一种是因果性的说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个人还是会比较信封佛教的“轮回”,这样我会感觉人生比较有意义。在此生,好好活,多做善事,下一世可以不用那么辛苦!
从自春秋战国至清末民初,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先哲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如今的你,又有怎样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