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否定性思维
程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09-01
ISBN
9787301048092
评分
★★★★★
标签
哲学
书籍介绍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马尔库塞,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 寻找“具体哲学”: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
二 对《存在与时间》的解构式阅读
三 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批判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好的马尔库塞思想梳理
写作方式太过文学了,导致流于介绍和表面的评论,长于背景交代,缺少学理性的深度剖析。过多重复批评麦金泰伦的解读,也限制了自己的深度。不过,有很多文学性的、辛辣的观点,虽然没有足够的论证,但超出了一般的介绍性的铺陈,比较有趣,比如,马尔库塞实际上把弗洛伊德席勒化了,比如,哈贝马斯实际上和马尔库塞一样乌托邦,没道理指责马尔库塞。但同时,这些观点中的许多,在新鲜之余,似乎禁不起推敲。入门可以一读,一部部地解读马尔库塞的作品,帮助理解和消化。
马尔库塞从《黑格尔存在论与历史性理论》开始就试图摆脱自己早年对艺术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依恋,强调社会现实以及经济现实的优先性,从《爱欲与文明》开始,马尔库塞似乎出现了一个转变那就是重新肯定主观性的革命潜能。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总体性的否定性的怀疑体现了他们比较清醒的现实主义,他们仅止于批判现存的社会结构,不再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什么新的社会构想,这体现了他们的悲观主义。马尔库塞的乌托邦设想是乐观主义的,哈贝马斯介于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阿多诺、福柯之间,现存社会不完善但不能从总体上否定,而应该在理性的指导下完成理性的目标,这类似于波普尔的改良主义。但哈贝马斯把理性的重建立于人与人的交往上,而福柯认为话语总是和权力交织在一起,所以哈贝马斯其实的乌托邦倾向并不亚于马尔库塞。
得たものが多い。ありがと。
关于马尔库塞 法兰克福学派 以及一个年代的传记
看前半部分时很绝望,和马尔库塞一样觉得这个世界没救了;看后半部分时逐渐冷静,有一部分是马尔库塞你自己的问题吧啊喂! 虽然有很多地方有重复的感觉,但是这本书给人的启发还是蛮大的,嗯嗯!或许我也是中产阶级的孩子? 还有,看完有点想看福柯了。
怎么说呢,一本改变了我学年论文思路和立意的专著。跨学科跨领域,历史和哲学的深度,脉络清晰,关键文笔还好。连着读了《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和这本,感觉之前连不上的很多断片式的知识都被打通串联在一起。既有思辨性又有厚重感同时还有文采。
对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梳理,呈现出来的内容十分广阔,是很有价值的综述性作品。理论的功底、思维的脉络、论述的文笔都十分出色,很喜欢程巍老师著作带来的这种启发性阅读体验。超脱出逐渐扭曲的意识形态场域,循迹来到思辨领域中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唯实论与唯名论之间的论争,在技术合理性占据统治地位的发达工业社会中重新寻找历史意识(存在吗?来自虚无主义的诘问),这些都是现阶段的我无比需要的。惊异的是马尔库塞这位“本质主义的”“后浪漫主义者”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一块水晶棱镜,给了我审视自己的机会也隐隐地流转透射出一丝预示性的闪光。近期指路解惑之作,期待以后能有机会收藏到纸书。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具症候的人物——激进与保守、悲观与乐观的混合。一方面对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使其呼唤“大拒绝”,将解放潜能寄寓在少数“边缘人”群体上;另一方面对无孔不入的统治技术的悲观预期使其无法设想一种基于内在性的变革可能,只能回撤到“本能结构”,用个体艺术活动与审美乌托邦救赎代替了现实行动。作者对马尔库塞思想线索的梳理是清晰的,但有些论断显得自作聪明,以及对五月风暴的论述仍是复读《中产阶级的孩子们》,无甚新意。当作者仅仅将68运动视为中产阶级对父辈文化霸权的反叛与复归,凸显他们与工人的貌合神离时,却忽视了这场运动的事件性意义——它曾带来的短暂但真实的联合,以及对全新的交往秩序、互动空间和民主实践的展演和开辟,这些恰恰是无法也不应被“子一代的反叛”或“历史的诡计”遮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