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活着的传统的封面

活着的传统

高王凌

出版时间

2005-07-31

ISBN

978730108396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在于考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认为二十世纪与十八世纪的政府政策具有延续性,如此则破除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提出"活着的传统"的思路。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清代的农业发展政策,第二部分探讨政府职权的扩张。第三部分转入"工业"政策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清代的农业发展政策,清人是怎样为解决人口问题而提出了一套经济发展政策,它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实施和起到怎样的作用。政策政策问题是历史研究中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过去学者们曾研究过许多王朝初年多会有过的“垦荒政策”,本书旨在回答,传统政策在所谓“招徕垦荒”这外或“恢复时期”之后,对于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还是无征可言?如果说有,它是怎样的?或者我们可以倒过来问,经济发展及其政策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现代”问题,这中间的历史难道只是一种“断裂”?

用户评论
“本书在于考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认为二十世纪与十八世纪的政府政策具有延续性,如此则破除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提出"活着的传统"的思路。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清代的农业发展政策,第二部分探讨政府职权的扩张。第三部分转入"工业"政策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电子版。
儿子前一阵子推荐,开了一个头就扔在茶几上,此次西藏行带着,正好在回来的飞机上读完。写得不错,语言很好。有关清朝康乾年代的农业经济,条分缕析,给出了一个大体清楚的勾勒。修订前言中曾回应读者的评论“似乎把历史写得太好了”,读完全书,我也有一些这样的感觉。 总体看,传统的农业经济到清朝达到顶峰,也算做到极致。由此也就遭遇了瓶颈:没有科学的支持,难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上升到现代的工业经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执掌一百余年,有为而治,造成所谓康乾盛世,这也算是难以复制的样本了。 其中有关统计数据的推算、猜测,讨论背后的原因和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
@2020-03-10 09:43:57 依然是针对海外汉学而做的经济史论述。不同于西方为节省劳力求诸技术发明,中国文明是一个尽量养活更多人口的文明,正因如此,清政府的劝农策等措施,虽已充分适应技术革新与粮食市场,但并未自觉地发展所谓“资本主义经济”。题外话,有时觉得,几百年来最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其实并未大变,政策逻辑也是 =。=
史观层次的思考很棒,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史自身的概念修辞框架。
2006,7月末,人大
人口问题(生齿日繁),垦荒、劝农(耕地扩大、多种经营、发展内地);粮产增加,政府加强干预未达预期效果而后退;受限于传统经济思想和政府治理水平,工业生产未能得到顺利发展。18世纪中国乃“盛世”,人口、贸易、农业、工业都有新发展,政府职权也高度扩张,但因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组织机制、足够的官吏人员,特别是传统农业社会经济思想的“局限”,导致了下一个世纪突显出的种种“落后”问题。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对一些固有观念的挑战,以及对历史研究之思考方式的反思。清代的人口成就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无疑可以和新中国的人口政策对照来看。也让我再次感到社会、国家运行的复杂多变,及各个因素的联动。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并不能被被割断,传统还在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那么或许我们再来看毛时代的一些经济政策就会不那么偏激和单面,而是从实践中看到可能性或者不足在哪里。这样的思考是不是更有意思呢…
具有一定启发性。唯美中不足,当然和时代以及我的偏好有关,还是传统经济史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