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工地的封面

大工地

潘毅

出版时间

2012-01-31

ISBN

9787301099346

评分

★★★★★
书籍介绍

建筑工人,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最难要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然而为了争取一点血汗钱,他们甚至需要爬上高楼寻求自杀以引起关注。房地产建筑行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龙头而备受瞩目,但这种经济增长背后疯狂的资本积累、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各种社会伤害却常常被忽视。建筑工,这个民工中规模最大、命运最惨的群体,吸引了本书作者潘毅教授及其团队的目光。两年来,他们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家庭,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材料。书内,潘毅博士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透视建筑业农民工阶层形成背后的故事。

潘毅,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阶级和性别研究。

卢晖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农村发展、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等。

张慧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目录
导论:建筑工人阶级的形成
第一章 农村改革与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
从北京到尧村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新自由主义
中国市场化改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两位老师其实只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国家”机器本身已经成为了具有自我利益、与资本勾结的超级企业了。如果新自由主义是福利资本主义内生因素所导致的,那么中国这种更坏的情况是不是之前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内生的呢?
倒是真不假,现在劳模都是总工程师、经理、技术主任、党委书记这类人,一线工人越来越少
偏左,编校不精。
每天看到校园里的建筑民工、清洁工、保安,都不可能熟视无睹,世界是倾斜的,但是总有一种力量要去校正这种倾斜。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第一世界西方的资本制度为何没有崩盘?一种解释为:通过全球化,将矛盾转移到第三世界,从而加剧了第三世界阶级对立意识。11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今年最后一部闲书。
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对“农民工”的常识:薪水低,待遇差,包工头恶劣,大老板更恶劣,讨薪难;可作为研究者,至少应该比一篇有正义感的报纸报道,提供更多一些知识(而非常识)层面上的东西,虽然,良知毫无疑问是学术的底限。
学术性的内容也许还可以再做补充。多年前第一次读到时印象深刻。繁体版似乎只是基于简体版做了一些小调整。
然而在当今的中国,阶级语言早已经被打上极左的标签,成为整个社会的禁忌, 阶级主体也因此患上了失语症(Pun2005)。
不凝练 抽象价值不高
非常不错的研究。记录一些不会被ban的:1. 农民工身份受到割裂与双重异化,受到结构性力量的压制,处在半无产阶级化的状态。泥guo农村改革只能解决温饱,无法实现moderately prosperous 2.城市化monopolize现代性,以牺牲agriculture和rural areas为代价。发财致富成为时代主旋律,城市中产的生活成为样板,同时新自将城市标准灌输给农民 3.分包劳动体制通过层层垫付,在生产过程中融资,同时也在生产过程中下放生产风险及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责任。不仅掩饰剩余价值,还掩饰了劳动关系,并且通过利用农民工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庇护需求维持着这个体制。 一切的问题都需要追根溯源,那些刻画农民工向包工头苦苦讨薪的电视剧何尝又不是capitalism的障眼法..
对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造就了“农民工”这一由农民向工人转变而不得的特殊身份,进而产生资本肆无忌惮地榨取农民工剩余价值的分析非常精彩。包产到户并非历史教科书所记载的那样“一包就灵”,它本质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可能走向富裕之路”。作者站在同情农民工的立场上把当代中国的资本和国家批判一番,认为“国家体制的力量制造并维持了”农民工非工非农的“半无产阶级化”状态,而这种状态又“为资本提供了条件,使得资本可以更加残酷地剥削农民工”,带给他们“被这个社会抑制和遗弃的命运”。资本把朴实的农民工逼成违法犯罪的“刁民”,究竟是谁的过错?在体制内工作的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如果工人阶级要靠唤醒自己的阶级意识才可以获得本应属于工人的劳动报酬,那么一定是我们的工作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