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地之子的封面

地之子

赵园

出版时间

2006-12-31

ISBN

978730111470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地之子”,1930年代李广田以之作为诗题;前于他,1920年代,台静农已以此题名他的小说集。“地之子”应属五四新文学作者创造的表达式。中国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往往自觉其有承继自“土地”的精神血脉,“大地之歌”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习惯性吟唱。亦如古代诗人托言田父野老,新诗人在让他们的农民人物倾诉大地之爱时,往往忘记了那份爱原是他们本人的。赫尔曼·黑塞在他著名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称艺术家、诗人为“母性的人”,此种人以大地为故乡,酣眠于母亲的怀抱,是由于他们富于爱和感受能力。协和广场“对出租汽车司机说来不是审美对象,田野对农夫也不是审美对象”,这却又不只受制于爱和感受能力,更因为赖土地为生的农夫不可能对田野持“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因而不无讽刺意味的是,近代知识分子由于摆脱了与“田野”的基本生存联系,脱出了农夫式的与自然的原始统一,才便于自命为地之子。朱晓平在他的小说里说,知识分子向天,农民向地。或许只有“向天”者才拥有一块与农民的土地不同的“大地”,赖有超过基本生存关系的对大地的凝视,也才会有知识分子的乡村感知和乡村文化思考。

在中国这个泱泱农业大国中,广大知识分子与乡村,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乡土,大地有着深广的文化感情。本书通过对大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寻知识分子对土地,农民的文化感情及精神联系,揭示了作家与乡村、农民之间的文化关系及其文学表达方式。对知青文学设有专章介绍、论述,也是此书的一个亮点。

目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自序
第一章 大地·乡土·荒原
第一节 大地
第二节 乡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现在应该没人这么写论文了,且读且珍惜😁
用土地把群众和知识分子联系起来,这样看现当代的作品就不那么差了
选读末一章,很精彩!
对时代的某些问题批评绵密地藏于旁征博引,及渗透着情感化的语词之中。初读有点难甚至不耐烦,但就像过于精致的机器,要拆开了才觉得惊叹。 早前读过的《治学杂谈》却决不是这种风格,由此论文语言的锤炼也是有意思(人神共愤)的一环。 新时期小说与五四小说被频繁提到对比 在群集中一部分的意思 在看过狂热分子之后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一边是从小说出发,一边是从历史出发,居然会得到如此相似的论调,十分有趣。当然,历史更深刻 时常有佳句,是来自于女性和文采与感受力的(今日转的鼎公文字,鼎公一样具有非常的感受力 知青文学一章太有个人风格了,从情感到语句
是一本越读就越知道我读不了的书。 作者外在于(其实也是内在于)这本书的写作姿态,生命体验,与乡土的关系。以及对于如此大体量的作品的熟知与细致的理解与感受。都是难以企及的。
大概是所謂現代文學第三代學人中最有識見的,也是對文學本體最為看重的。很多話是金玉良言,只不過藏在札記體式裡,後輩研究者重複發明車輪。也相當會抓問題,「地之子」看上去無限詩意,也因此被很多讀者一筆「抒情」概括,但正如趙園自己說,這本書是「拟由鄉村文學,探究知識者与鄉村、農民间的联系,及這種聯繫經由審美活動在作品中的呈現,作为『知識分子研究』的一个方面」,問題意識直截清楚且重要,以此吞吐了大量現當代文學作品,提問、氣魄和眼光令人心嚮往之。只是趙園老的文字總是一團一團的,風格趨於散文描述而非論文句法,以致論點之間並不是論證關係,不呈現為字句推進,所以難於徵引也難於閱讀。但她始終希望捕捉文學模式,尋找穩固的意義單位,內在語義結構與話語形式,難道不正應該是文學研究的正途麼?推說只是閱讀感受,太小看了。
写知青文学的最后一章真好,前面很久之前读的了,印象是纵横捭阖有其锋锐见解但因为要处理太多太大的题目而在某些时候空泛,最近拾起来读完,感觉已经不仅仅是学术作品,更是那一代学者的记录与抒情。讨论代际的时候同样也身在代际之中。好久没有读完一整本现当代研究作品了,而这一本今天来看依然值得读完。
第四章
细读了前三章,第四章写得很好,可惜时间有限,内容与论文关涉不大故略略翻看。
赵园的语言是真漂亮,当下已经没人会这样写书了,缺点也是过于“流畅”了,这种老派的文学批评方式,若掺入太多的个人经验,很容易让读者如雾里看花,把握不到核心要点。主要是看序言和知青专章,但经常跟不上赵园的思路,也会不耐烦,太散了,太多衍生的阅读体验在里面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