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小舞台之间的封面

大小舞台之间

钱理群

出版时间

2006-12-31

ISBN

9787301114841

评分

★★★★★
书籍介绍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从炎炎的盛夏开始起笔,渐渐写到秋凉,他的心境也确乎从“郁热”转入一种“沉静”。作者也正是用“从郁热到沉静”来概括曹禺三、四十年代的生命流程,即从《雷雨》、《原野》时期的躁动向四十年代《北京人》阶段的沉静转化。这确实是曹禺生命历程中发光的年代;这是被爱情、友谊、青春包围着的生命发出的“美丽而真诚的光”,秋阳般温暖、柔和,而略带忧伤……没有“雷雨”前的“苦热”,也不如“日出”般眩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这里有—— “秋风吹一下泠泠的鸽哨响”,“恬适而安闲”……“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丁铃有声,清圆而浏亮”…… “在苍茫的迷雾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随着风在空中寂寞的振抖”…… “真实与真诚”反而要到“假”的戏剧里才能寻找到,真的人生社会却充斥着作戏与虚假,这种置换使钱理群感到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它意味着启蒙者一切真诚的努力都将在看客的眼中化为“演戏”,而丧失了预想中原初的崇高与意义。“假作真时真亦假”,当“真诚与真实”戏剧化,表演化了之后,对真实的命题本身的质疑便成为反思的一个前提。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对启蒙主义理想的消解甚至幻灭。启蒙主义的立场正是由此向怀疑主义的立场逐渐转化的。

用户评论
钱老师写曹禺也要谈鲁迅😊😊😊嘻嘻。
盼望的“日出”到来了,可曹禺却没能走出恐惧的城堡阴影,甚至主动放弃了赖以成名的普遍的人性怜悯。当剧场中雷雨、日出、原野的郁热乃至北京人、家的沉静统统被广场的喧嚣所取代时,背叛了亚里士多德的曹禺只会走向穷途末路。于是,中国遗憾地错过了又一位本可继续攀登高峰的大家。论证史料翔实,目光老道,彰显大师功力
挖掘的非常深,分析得十分透彻,算是分析曹禺的论著里最全的一本了,还有演出时间表,时代分析等等,值得仔细读
精。
与其说是“新论”,莫如说这是一部以曹禺戏剧的接受史为主,交织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历程的一部“心论”。其“新”之处也许并不在于对曹禺戏剧文本本身的阐释有何创见,而是引导我们反思了以民族戏剧天才曹禺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家在文化霸权的高压下逐渐“失声”的这一“过程”。
“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 1950s的曹禺: “曹禺曾为他的人物不能摆股冥冥之中的残忍感到痛苦,而现在他自己落人了残忍的陷饼,但又是他所没有意识到的。” “他也实在太想赶上这个新时代了:尽管他从内心里感到(其实是一种渴望),这是属于‘他’的时代,但冥冥之中似乎又有一种力量要把他推开,不承认在新时代有他的位置。” 人真的很难不为时代所裹挟。 @2022-10-13 11:18:12
“曹禺暂时还处于对背景的无知状态,他可以不顾及时代话语,而一味沉没在个人话语的创造中。因此,他才如此坦然地把他的创作活动视为一种‘生命的创造’。”一句话到底想骂死几个人啊,钱老师。
甚是感动 “背景与个体创造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是隐蔽的,只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也即戏剧生命流动过程中才会逐渐显露出来,并越来越深入地为人们所认识与把握。”
曹禺戏剧接受史为主的研究。令我惊讶的是,“回到曹禺本身,从文本出发”这样的研究理路竟然经历了如此长久的磨折。也从侧面说明,此地要想摆脱政治的阴影,完好无损地走出历史,是那样的难以想象。
舞台上下的创作与接受,走过一个春秋。读到最后一章有些不忍。“王佐断了臂”——“明白了,人也残废了”。 钱将其归为“弱者的悲剧”(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实际是历史倾轧下个人的悲剧。毕竟曹也自说强者的悲剧“归咎在过于倔强。”他和鲁迅是时代的两个影子。 后记里有一句令人动容:“一切认真的知识分子都必然面临‘演戏或者无所为’的两难选择。”好挣扎、好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