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再解读的封面

再解读

唐小兵

出版时间

2007-04-30

ISBN

9787301121337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内容简介:“再解读”作为一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作品重读为主的方法曾经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把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各种文化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引入当代文学研究实践中,对于把文学研究推向更具体更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就是在这一解读过程中最好的成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一共收入14 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刘禾、黄子平、孟悦、周爱民、贺桂梅、唐小兵、李杨、戴锦华、马军骧等等,虽然学术背景和学术路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再解读”的策略是共同的:都是重新进入文本,试图重构文本的语境和体制,并由此进一步梳理和解释文本与泛文本之间的间隙、共谋、不对称和相互补充。

唐小兵,1984年北京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1991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2008年迄今为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及比较文学系讲席教授。已出版《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1986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1993)、《全球空间与现代性的民族主义话语:梁启超的历史思维》(1996)、《中国现代:英雄的与凡人的》(2000)、《中国先锋艺术的起源:现代木刻运动》(2008)、《多重印象:当代中国木版版画)(2011)等。

目录
我们怎样想象历史(代导言)
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
——《生死场》的启示
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
——丁玲的《在医院中》及其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重读,想起陶东风的一篇文:《不敢说真话,但至少不要说假话—有感于某些新左派的文化研究》
唐小兵的序言写得挺有启发,所编篇目主要为新历史主义的研究路径,感觉新历史主义或新批评派都有点走入极端,前者过于关注文学生产的文化体制,后者狭隘地着眼于文学内部的自治,不过这也是学术专门化的产物吧,家家畛域分明
唐小兵代导言也是附录里讨论焦点的观点有趣,认为大众文艺是反先锋的先锋派艺术实践,反映了取消艺术作为独立存在的机构的愿望,直指艺术自律这个难题,虽是“潮流”,也确实是避不开的问题。在所有试图还原叙事中被压抑的一面而进行的再解读中,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这篇,从赵树理所曾经向往的一种文学的可能性出发,显得很特别,对竹内好的引用/类比松散而却是破题的关键,直指现实主义文学本身。现当代文学过多关注生成机制的解读很容易沦为自我重复,如果能再此基础上去挑战一些更基本的、习以为常的文学概念,或许能跳出”中国“的地域与”现当代的时间范畴,获得对当下写作也能施加影响的一面。
后现代的解读,他者的视野,陌生化的叙述手法。《代序言·我们如何想象历史》
这本书是海外汉学课研讨所选定的书目,自这学期开始便与四位同学一起研读,进行了将近十次读书会才讨论完毕,个中收获,难以计量。 什么是再解读?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再解读?我们该怎样进行再解读?再解读的程度如何把握?这些问题被抛给了我们,却也在文本之中蕴含着。十几位学者用西方现代主义思想解释数十年前的文本与泛文本,文本价值倒在其次,关键在于新观点与新视野。《再解读》并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这些学者把具体文本分割成许多小点具体分析,试图重新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与时代中走出来,有些地方虽然有“误读”和“过度解读”的嫌疑,但仍然是符合逻辑与学理的,其中所映射出的并不偏激的批评意识也弥足珍贵。
附录二的讨论👍🏻
把代导言,正文论文和最后的附录放在一起看,好有意思。“不要入迷,不要走入自造的概念迷宫。”
再解读工厂,读起来很像屎上雕花,对不起
非常精彩的论文集,一直很喜欢重写文学史系列的研究,光是看作者就已经足够有吸引力。贺桂梅老师的赵树理解读让人眼前一亮,几部新时期的影视解读也大开眼界。而且篇幅都比较短,适合睡前看看
不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