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的封面

《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

刘锋

出版时间

2007-12-01

ISBN

978730113115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围绕阿诺德的宗教批评,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宗教与文学的关联,不仅有助于把握阿诺德本人的思想和创作生涯,而且也有助于了解整个19世纪英国的文学、宗教和社会思潮。马修·阿诺德是英国19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批评家之一。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科学精神与怀疑主义:阿诺德时代宗教的困局
第二章 宗教问题与现代批评的精神
第三章 语言、隐喻和《圣经》的意义:阿诺德的文学释经方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批评”(运用想象性理智了解和传播最优秀的思想)淹博持中的视野下,理智与知性(哲学)、情感与想象(文学)这两个极端得以互相接近彼此渗透(p 46);以追求人性的和谐完善为共同“文化”理想,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得以互相指涉彼此参照,达到知行平衡 (p 175-6) # Arnold, in his attempt to reconcile faith and reason, became almost a self-appointed prophet # 所谓“带情感的道德”(Arnold)、“想象力的真理性”(Keats)、由隐喻引导出的灵性体验(p 205),都是对“真理”本身所做出诠释吧。
一个时代的信仰焦虑
我已经不能直视Matthew Arnold和基督这两个词了(指语义饱和现象上的)
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神以“儿童的语言”对人类说话。圣经故事的文学性扩展。宗教如何回应现代科学所要求的可证实性问题。
critical poise:弥合古老与现代的裂隙,体认新旧交替的离合断续,怀疑与修复的居间调停。波状的、多样的。
读到“文化有什么用?”一问时几乎要流下泪来。附论关于隐喻的探讨十分精彩。易读又不失深刻,研究阿诺德必读。
在没有阅读过阿诺德的著作的情况下看完了,感觉比较散,读得比较困难,不过收获很多。如果要读建议先提前了解一下阿诺德,这本书比起研究圣经其实更多地在研究阿诺德 文学性解读的部分没有希伯来精神的部分多
读完《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再来重读这本,对第五章宗教在文化中的位置就比较好理解了。把宗教划入"带有情感的道德",又用文学批评的方法来审视宗教作品的可行性,并通过重新定义科学来找到宗教存在的合理性,总而言之一句话,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文人来说,放弃信仰虽诱人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