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风格与世变的封面

风格与世变

石守谦

出版时间

2008-01-01

ISBN

9787301138694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本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艺术史组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弯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石守谦的研究以文化史角度对画史风格转变提供了新的理解。其研究领域包括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区域发展、中日交流、与雅俗问题等。相文表,中研院历史所网站http://www.ihp.sinica.edu.tw/index_page.htm,以及http://www.eastasia.org.tw/。

目录
簡體字版序
自序
第一篇 文化史範疇中的畫史之變
第二篇 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
第三篇 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精彩,太精彩。这辈子能够写出一篇像《幹惟画肉不画骨》这样的文章就好了啊,这种困扰了自己多年的疑惑涣然冰释的感觉。大多文章都是从一两幅作品风格上的新变切入,联系世变寻找促成风格转变的原因,知人论世也能写的这么好看,学习再学习。| 190202 重读《幹惟画肉不画骨》:之前觉得前半的阐释真厉害,现在觉得倒也不尽然,属于下了功夫可以找到答案的部分,反倒是后半的“世变”怎么写,“中唐以后的理性主义”怎么把握,更难。
臆测妄断,尚能峰~回路~转自圆其说,也是写作的功夫,鉴之鉴之。
立论严谨,史料翔实,论述有力,普林斯顿出身不一样啊
难得的力作!作者以一个个精彩的个案,对”风格“与”世变“之关系进行了探讨,如元代李郭风格之发展,浙派画风,吴派画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等。最喜欢” 幹惟画肉不画骨”一篇,通过“感神通灵”观念之兴起与衰落,探讨了此句杜诗之意义,令人耳目一新。相比之下,对石涛、王原祁“合作”之探讨,虽然触及了艺术中“合作”这个重要问题,但处理上略显简略和仓促。当然,全书整体的倾向基本还是以“世变”解释“风格”,而“风格”自身对于“世变”的能动性,或许也值得挖掘?
从唐到明中国绘画的发展,石守谦的理念在这十篇论文里,表现得相当充分。
本科毕业论文的起点
看了觉得好厉害的程度…真正解人疑惑的研究
环绕着绘画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对绘画史的探讨,既可视为论文合集,剖析对过去在画史未受足够关注的个案(如规鉴画、李郭风格、浙派等)及其价值与影响,颠覆某些曾被学界奉为不刊之论的观点;亦可视为专题研究的独立著作,遵循从盛唐到清初的时间顺序,梳理“风格”与“世变”的互动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与媒介中的体现。作者通过反复的质疑、举证与分析,证明“画史之变”是在外部结构的形塑与内部力量的自生下产生和发展的,政局兴衰、思潮流变、艺术赞助、画家心态都会对风格的流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各种影响又绝非独立存在,而是在盘根错节、此消彼长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艺术的外在风貌和内在风神。宋代规鉴画成为君权扩张的政治宣传,明代皇室的文化素养与“浙派”品味变迁,满清权宦“变形合作”支配文化事务,为宫廷绘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一种值得深思的研究思维
写文徵明的三篇真是行云流水,在“画为心声”的前提之下,内在的风格演进与外在的世事变化如此紧密地缠结在了一起。此处风格演进的驱动力来源于画家自身,而画家自身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塑造了社会,由此论述形成了较完美的闭环。但在论述元代李郭风格及浙派时,因作者将驱动力落于赞助人之上,论述的不确定因素便增多,首先是赞助人材料的相对稀少、而后是仍需讨论绘画及绘画风格究竟在赞助人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韩幹一篇也真好,上一次读还是在进入美术史系之前,此番再读时也开始有了些疑虑:究竟如何定义“感神通灵”?像朱景玄与张璪被作者定位于感神通灵观没落后的时代,只是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或许他们可以被认为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人,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人”。于是问题依然回到了结构上,从图像类型到历史分期,需要重新思考的还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