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良心论的封面

良心论

何怀宏

出版时间

2008-12-31

ISBN

9787301147047

评分

★★★★★
书籍介绍

《良心论》深具本土关怀,依据传统资源,而又努力认识席卷全球的现代社会之性质特点,通过一种富有创意的思想转化,尝试构建出一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伦理学体系。这一体系以恻隐、仁爱为道德发端之源泉;以诚信、忠恕为处己待人之要义;以敬义、明理为道德转化之关键;以生生、为为为群己关系之枢纽,是中国20世纪自《新民说》之后伦理学曲折发展的一个完成,也是新世纪的一个起步。同时,它在道德普遍根基方面也继康德之后和之外展开了一种富有意义的探讨。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崩溃,其伦理秩序和价值体系也趋解体,道德及社会重建之路安在?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专著有《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公平的正义》、《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等;译著有《沉思录》、《正义论》、《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等。

目录
修订版序言初版序言绪论 一个历史的、比较的导引:为什么传统良知论不能直接成为现代社会的伦理 一、良心的概念 二、良心的性质 三、良心的意义 四、伦理学中的良心 五、对传统良知论的批评第一章 恻隐 一、恻隐所标示的人生痛苦及其意义 二、人生痛苦的尝试性分类 三、恻隐之情的纯粹道德性质 四、对一种结合观点的批评 五、恻隐作为“道德源头”的含义 六、平心而论人性善还是人性恶 七、单纯恻隐之情的不足和可能发展第二章 仁爱 一、对传统孝道的分析 二、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三、传统社会的夫妻关系 四、现代社会夫妻之间的爱 五、友爱与博爱 六、博爱是否能从亲亲之爱中推出?第三章 诚信 一、作为严格的道德概念的“诚信” 二、信与义关系的历史分析 三、如何规定作为基本义务的诚信 四、我们为什么不应当说谎? 五、我们是否要拒斥一切谎言?第四章 忠恕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为什么不说“己所欲,施于人”? 三、难于实行忠恕之道的几种情况 四、“一以贯之,终身行之”的含义 五、为什么忠恕可以“一以贯之,终身行之”?第五章 敬义 一、“义”字的诠释 二、义务的客观性 三、对义务的敬重心 四、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五、由履行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第六章 明理 一、义理的普遍性 二、义理的普遍性对利己主义的排除 三、义理的普遍性是否还要排除一种高尚的自我主义 四、什么是道德观点 五、走向道德观点的转换第七章 生生 一、作为分析范畴的“生生”概念 二、传统的“生生”观念 三、近代“生生”观念转变的必然性 四、以严复为例看近代“生生”观念的转变第八章 为为 一、古代“出入之辨” 二、再论退隐与进取 三、“出处之义”是否已经过时 四、先儒“出处之义” 五、士人出处的历史困境跋:有关方法论的一些思考和评论附录 一、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 二、“良知”何以为“良”?——答倪梁康兄 三、良心、正义与爱——两种伦理的划分
用户评论
“天理良心”是维系社会不致崩溃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坚强的一道防线!
中国传统哲学在现在如何转化与生存。 前半部分道理很清楚,后半部分有些或许冗杂,明显没有前半部分逻辑强。 但作者对传统良心的反思是很有现代化思考的。
主要读了仁爱和恻隐那部分,喜欢关于两性爱的观点。 两性之间内涵到外延的重合。
本书历史资料丰富,在梳理中国哲学的某些重要概念上颇见功底,行文朴素,甚易读。在我看来,虽然何先生立意是在本书中构建一种“走向现代的中国社会的个人伦理”,但本书主要功绩仍在对传统概念的清理上,作者自己提出的某些讨论仍待商榷。而最后生生、为为二章有些偏离主旨,似与全书体系不符。
单从引经据典、框架梳理方面来说还算得当,但如果客观评价水平,观点毫无新意,中国人做理论都这样,学究化严重,所以中国先秦之后只有学术家或者“经学家”而没有“思想家”。
无聊 @2020-08-05 08:56:06
看不太懂:(
很好,很好看
本书试图以良心为本体囊括一切道德规范,构建完善的价值系统,由于传统伦理主张直觉体认,何将良知概念限制在规范伦理学范围之内,从实践角度将之普遍化,落实到实用的层面上。在他看来,孟子的“恻隐之心”是良知的源头,其性善论只是人性可善的表达,人之天性犹如“白板”。向善的一面拓展开去,就会成为仁爱,即人伦之爱。对父母的爱带有强制性质的义务性。良心还有两个重要的品质即诚信和忠恕。诚信主要是体现为对待他人的言行之真,但不同于康德的绝对命令,他采取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诚信,某种情况可以让位于更高层面的价值,如保全他人的生命,但这种相对主义的界限在哪里未作细致说明,这是有损于道德价值纯洁性的。至于忠恕则被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种义务的普遍性能在逻辑上自洽即可,生生解决义务从何而来,而为为即向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