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956:百花时代的封面

1956:百花时代

洪子诚

出版时间

2009-12-31

ISBN

978730115371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1956:百花时代》里所要评述的,是发生于1956年的中国的文学现象。这一年及1957年上半年,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带有新异色彩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这期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曾被人称为“百花文学”。仿照这一称谓,我们可以将所要评述的这个历史时间,称之为“百花时代”。

这个称谓的由来,主要的根据,当然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毛泽东提出了并开始实施被称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这个方针的提出,有着国际上的和国内的深刻的背景。它的名称,采用了一种描述性、想象性的修辞方式来表达,并与中国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历史情景(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相联系。这一比喻性概念,以及它的提出过程中对内涵的不断限定与修正,使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相距甚远,也让具有不同立场的人,在这一口号之中安放各自的期望,寄托各自的想象。总之,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可能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勾起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的憧憬。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空间似乎一下子拓展了,变得开阔了起来。历史也许并没有单一的主题,但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应该说是有相当一致的意向。

用户评论
比起钱理群在《1948》里过分情绪充沛,还是更喜欢洪子诚审慎持重的写作姿态。每一小节进行一个戏剧性的收尾,再在最后一章收拢时间线,戛然而止却掷地有声。文人相轻本无过错,过错的是那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充斥着catch—22的极端年代。
虽然那场有限度的开禁名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虽然本书名叫“百花时代”,实际上看完了之后觉得这是一场“预谋”。规范的惯性太大了,当代文学只能在排除异己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最后,没有赢家。老毛都不是。以后有时间了,再好好了解胡风和周扬。当代文学史,政治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史的内容,没办法纯粹于“文学”。
感觉从外部研究当代文学史的言著中无人可比洪子诚。和其他那几本广度上和方法论上的相比,从细部打开“双百时期”又是别样格局。
提纲挈领,面面俱到。
读洪子诚总是不会让人失望的。他把那样一个鲜花毒草命运不定的时代的冲突、矛盾所在都理得清清楚楚,善于从纷杂的现象后面把握实质性的分歧和其渊源,既明来路,又明去路。后记里说自己枯燥,没有灵性,其实于真挚处感人。做一个明白人不易,做一个“卑以自牧”的谦谦君子,更是不易。
洪子诚老师的作品初读觉得凝滞沉重,但再细读才会发现有极深的思辨,对材料的剖析解读,细至肌理,看到本质。而情绪连暗涌也不算,因为他说自我“压制”了,但你仍能感到他心的隐隐搏动。这一本,撕开文学运动的小口,看社会政治急遽变幻与身处其中的人。有些熟悉的名字的所作所为还是令我大跌眼镜。
洪子诚老师以极度严谨乃至有些滞重的笔法,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观照1956年的中国文坛,呈现1956年前后文学场的多种面向:有理论探讨(虽然很难称之为探讨)、有批评实践(当然也很难称之为批评)、有人事斗争(说“吊打”可能更精准一点),就是不太看得见文学本身。 当然,在那个年代,也确实不太看得见文学。
看到后记很感动,1956,铺开了地图,虽然有很多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至少是给出了进入的路径,并且也做了提醒。
挺佩服丁玲的(胡风一方对于文学真有如此虔诚么 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