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当代文学的概念的封面

当代文学的概念

洪子诚

出版时间

2010-01-01

ISBN

9787301153727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当代文学的概念》内容简介:回答六个问题,关于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当代文学”的概念,当代文学的“一体化”,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文学作品的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现代文学”,我们为何犹豫不决,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等等。

目录
自序
回答六个问题
关于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的概念
当代文学的“一体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最受启发的还是其与李杨的通信。
1.与李杨的通信很鲜明地展示了两代学人的不同。2.正如王熊老师面谈时所说,当代文学史研究若能结合历史系规范学术训练,将是极好的事。3.我喜欢老先生的犹疑、自省、矛盾和“信心不足”,特别特别喜欢。
很通透,尤其是前几章,绝对是值得反复琢磨的典范之作,细致地梳理了“当代文学”的建构历程。李杨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批评也很有见地——“一体化”与“多元化”这个概念是否暗含了未经反思的价值判断与权力关系?《我们为何犹豫不决》一文则将反思意识更深入推进了一层——对“理论”“严谨性”“科学方法”的强调是否会掉入另一重陷阱? 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是:首先要对掌握的工具与方法本身作出反思,正如考古学、谱系学同样有其内在限度。其次,批判与解构并不意味着必然导向瓦解一切与虚无主义,也不意味着放弃立场,而是在反思意识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方式奠定新的解放的可能。僵化的理论/直觉,内部批判/外部批判等二元结构已被拆解,但并不意味着差异不复存在,它们必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重组与整合——那也许正是“政治批评”回归之处
读的最有感觉的,还是洪子诚李杨的通信。
体现水平的高明,未必只有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么一种所谓“举重若轻”的方式。真正的优雅,也可以在与两难问题的艰苦搏斗,以及对自我的根本立场和方法的反复诘问中得以呈现。再次感谢@源千代同学的赠书与索得洪老师签名之恩。
洪子诚写的文章还真是好看啊。对于研究当代文学概念的建构问题写得由浅入深,谨慎趣味又开放包容。我的学科史入门。
一本具有中心思想的已发表论文集,对当代文学中常见却不常思的问题进行了审明。 洪老的写作风格冷静、客观、充满疑虑、自我驳难和思辨意义,将这本书作为进入当代学术史的切口对一些同路的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堪称当代文学研究教父级文章
今年目前读到的最佳。洪老师一如既往的低调谦逊,在这平实的叙述中,隐藏太多思想潜流的互相碰撞了。里面一些方法论的东西都受用,感觉中国文学的研究者比国内外国文学研究者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中国文学的研究者他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他能提出很多可以促进读者自己反思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外国文学的研究者还得好好像国内文学的研究者虚心学习。本书颇似洪老师以鲁迅写《呐喊》的方式,来了个文体大杂烩。长文、短文、回答、来信、访谈、纪要。应有尽有,相对而言几篇论集当代文学性质的文章非常完美。也帮我理顺了复习当代文学的一些思路。总之,当代人不好写当代史,洪老先生做到了,用最客观地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去体验那个激荡年代的特殊文学。
冷静,克制,又绵里藏针。以史家笔法来写文学史,力求做到不偏不倚,又隐含一些态度。在展示发展的脉络时,不忘聆听边缘的声音。洪老师对很多文学现象有独到的看法,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