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的封面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陈平原

出版时间

2010-01-01

ISBN

978730116426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目录
导言 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
第一章 五月四日那一天——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
一 关于“五四运动”
二 五月四日那一天
花开春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直觉得陈老师的书很好,但是没有“那么”好,不震撼。这本一上来讲五四是个星期天,一下子看进去了,不过这样的亮点真不能算多。真读过书,真有学问,可我对温和“改良”的兴趣真是不大。那些反复的剖白,学术加才气的啰嗦,老是让行文不够紧致,先前感觉“水”,其实也正是这些地方。算是大致明白了王瑶先生所谓“才华横溢”了。附录将近四分之一,前两篇倒不像第六章那么随意,却基本是四五章的“少作”,重复甚多;后两篇其他版本序言,不提也罢。现在评分感觉过高了;当然,可能也跟我对陈老师“画传”及背后意味的不喜欢有关,一笔算了吧。
应该是13年五四那天读完的,近年又重读过部分章节。
现代中国人文学个案研究的典范性著述。陈老师说,个案研究偶然性更强,也避免了作难以把握的“伟大意义”、“历史价值”之类判断,看似剑走偏锋,实则别有用心。书中的讨论对象,都是历史转关处的重要瞬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缺一难成。“个案”也有价值大小之分,不是什么蒜皮都能载入史册,衡量其斤两的判官,乃作者精深闳约的学问眼光,及藏在纸背的深刻“心情”。
从历史的细节处,进入文学。
假装读过
第一章是全书精华所在。
关注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与北大,注重发掘细节与“边缘”。可读性很强,对于我这种无甚基础的人也很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