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小说史的封面

小说史

陈平原

出版时间

2010-01-01

ISBN

978730116428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通过"文学史眼光"、"小说史研究方法"、"中国小说类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四部分内容,在撰著文学史的同时,自觉反思其理论框架和操作规则,呈现出作者撰史过程中的理论思考。

目录
小引
第一篇 文学史眼光
1.史家的位置
2.理论整合
3.独上高楼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理论性强于叙述性, 各章独立成篇联系性不是很强,对中国小说史的边界、范式与分类提出的设计理论比较有价值。
翻译不只是一种移植,也是一种再创造。天虚我生(陈蝶仙)说得很妙:“是故同一原本,而译笔不同;同一事实,而趣味不同,是盖全在译者之能参加己意,尽其能事,与名伶之演旧剧,同一苦心孤诣,而非知音识曲者不能知也。”也许,最有意思的还不是那些“准确无误”的译本,而是那包含各色各样误解、删节和发挥的不准确的译本。在这些再创造余地很大的译述、意译、节译中,不难辨认出文学观念演变的足迹。单说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翻译介绍了多少外国作品还不够,还必须指出这两代作家主要选择哪些流派哪些作家哪种类型的作品,而且如何把它翻译介绍进来。这里,比较不同译本并从中把握翻译与创作的微妙关系,将是必不可少的。
治学甘辛之谈
平原君………………我能说我没读懂吗…………
绕啊绕,,,是北大人写论文的特点。。。
翻过。做类型的部分挺强的,材料也整得很明白
主要细读《新文学: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清末民初小说理论》两篇。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结合阅读或许更有助于理解。中-西之间的张力,五四反传统神话、整理国故、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文-白的波澜起伏……遍布陷阱的曲折脉络中“过程”远比“结果”更复杂、斑斓、重要。晚清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传统接受的无意识,对晚清变革的刻意回避,对西方冲击的放大,这种微妙的“取”与“舍”不仅体现出个体的矛盾性,也可借此一窥“当局者”的有限视角与心态。而如何潜入过程、走进现场以细心捕捉、努力还原,就是本书于学理之外的启发了。
本书收入《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下册。坦白讲,陈平原谈小说理论不及其文学史论述那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