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新启蒙”知识档案的封面

“新启蒙”知识档案

贺桂梅

出版时间

2010-02-28

ISBN

978730116944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作为“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实践而进行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模式构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六十年乃至整个20世纪历史的基本认知装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如何评价这一认知装置变成了知识界的关键分歧所在。本书从探讨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重写文学史”思潮、“纯文学”实践等6个文学与文化思潮着手,试图对80年代整体思想状况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考察。对每一思潮,不仅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构其基本历史轮廓和复杂脉络,更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与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其核心历史文本,尤其关注“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这种研究的两个基本特色:一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但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另一则是全球视野与中国问题的结合,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9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实间的关联。由此,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

贺桂梅,1970年生于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土论文《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00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2004年被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20世纪文学、思想研究。已出版著述《批评的增长与危机——9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1999)、《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2003)、《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2005)、《历史与现实之间》(2008),另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主编,2002)、《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主编,2005)等;并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相关研究领域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重新定位80年代·中国·文化
一、80年代研究的历史视角与知识社会学
二、“新时期”意识的由来:一组意识形态框架
三、全球视野中的70—80年代转折与中国
四、”文化”与“现代化”:“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密实的语言,是戴锦华的压缩塑封版。读来收获不多,正在自我反思中。
我终于读完了车轱辘话大王的车轱辘话之书……但是写得真他妈的好啊! 可思考可探索的点太多了,个人认为除了绪论、结语极其重要之外(因为车轱辘话太多,所以绪论重要——后面复读之王),最独特一章是第三章讨论寻根思潮,最重要一章是第四章讨论文化热。今天一口气读了三章150多页,真的有点头晕眼花……之后还有很多要整理的材料和思绪……
中文系的人都该读下贺桂梅的几本书,并对八十年代的语境加以了解反思,这门学科的理论、问题意识里夹杂了太多那个特定年代的东西,和古今中西都相似却都不通,抱着那些破玩意儿不放,难免变得浮泛扯淡或者走火入魔
这个“档案”不是“光荣档案”而是“罪行档案”。之前不知道贺原来是位隐藏的硬核新左,观点如此一边倒。然而今天再去读时立刻回冒出的问题是:如果说“新启蒙”意识形态是对五四的拟制,那么“新左”又是对什么的拟制?答案不言自明地当然是马列主义,但关键在于,这种拟制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哪些亡灵来助阵,借用了何种名字、口号和衣服,演出了世界历史怎样的“全新”场面?/谈韦伯的部分没有正面去分析该问题的集大成之苏国勋的文本,不知道是与叙事难以整合,还是嫌影响不够。
破除意识形态神话的开始 就是拆解一组同构的二项对立
看了绪论部分,47页,没看了。看过关于女性文学那本,很多解读很眼前一亮,是功底扎实的文论,再看这本就腻烦透,经典学术饶舌。几乎每页持续反复出现:与其说不如说、与其说不如换句话说、乃至以至于、意味着尤其意味着、事实上......明明很多表述,剔除旁枝杂蔓,是完全可以精简的论述。很多国内著书典型,内容是否言之有物是其次,学术腔调一定是拿足的!
详细全面,但很难把握脉络,属于“看的时候深受启发看完之后一头雾水”的类型。不确定有没有必要把类似的道理以不同的例子、充满技巧的语言和弥散的结构,讲很多遍。
主要是以全球化视野,关照中国与中国80年代文化,将理论话语意识形态化。
绪论50页就翻来覆去读了几天....
绪论和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