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郭象《庄子注》研究的封面

郭象《庄子注》研究

杨立华

出版时间

2010-03-01

ISBN

9787301169544

评分

★★★★★
书籍介绍

郭象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镇。自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开始,汤一介、许抗生、余敦康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辈学者,都在这个课题做过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王晓毅等人又在这个课题上作了专门的研究。然而,囿于既有的学术范式的限制,这些研究总体上仍在汤用彤先生构建的基本框架下展开,虽然在局部的点上有一些进展,但都未能有真正的突破。 现有的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未能真正地将郭象的《庄子注》作为一部注释的作品来加以研究,导致对许多重要材料的误读,从而无法真正地把握郭象思想的整体脉络;其二,与前一问题相关,对于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点以及此书基本性质缺乏精准的把握;其三,未能对郭象哲学的重要概念给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造成了颇多含混的见解。 本书从《庄子注》的注释技艺着手,着力于对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色的揭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庄子注》与《庄子》本文之间充满张力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郭象的重要哲学概念做深细的研究,从而尽可能充分地展现其思想的内在理致。通过这样的研究,尽力减少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界对于郭象思想的各种偏颇、粗率的意见。

杨立华,1971年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浙江大学工学学士(1992年),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迄今已出版专著《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导论
一 玄学与魏晋新学
二 玄风与清谈
三 玄学名理与谈辩名理
四 新学风的产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可以看出翻译瓦格纳那本研究王弼《老子注》的书对他这本书的直接影响。
1、附录三,中哲研究范式,断代哲学研究连续性和主体性,结尾太仓促。参考文献:刘笑敢《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探究》与牟宗三《中国哲学特质》;2、导论与附录一、五:历史与文学研究为哲学提供时代问题和精神风尚的背景;加上正文章三首节对魏晋玄学有无问题的澄清;3、页238注1瓦格纳处理注释与个人思想之关系,对观章二注释技艺;4、正文章一的考据。注意正文中如何从文本抽析哲学概念,例如页136。 01年的文章还是有浓浓文青风的。如何处理注释的原文和注释者个人的思想一直是一个问题,后人对哲学文本的解读也是一种注释,在庞杂的注释系统中如何区分每个注释的特质。杨子的解读有强烈的个人建构色彩,似乎有一条不断的线绵延在哲学史的讲解中,这条线是发展向上的,但另一面他又说曾经的高度是难以达到的。明年要出新书了。期待。
可以看出受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影响。但前言琐碎,引文冗杂,考证部分观感一般。正文则渐入佳境,时有创见,散发出哲学气质。附录的《玄学之外的可能》一文令人耳目一新,其余几篇多半是海德格式文风,晦涩难读。总体而言,水平极高,堪称中哲史个案研究的典范。
贤英于2010年5月29日捐赠
对汤用彤的批评很准确
为讨论班备课,又读了一遍这本书。杨老师重思了郭象与向秀注的争议,力图改变汤用彤先生至冯友兰余敦康康中乾搭建的魏晋玄学研究框架,即从王弼的贵无到郭象的崇有/无无论的发展脉络,指出郭象发展了王弼的本无论,宜用独化论来概括。杨老师对先前研究的批评犀利直接,怪有意思的。然而,魏晋玄学是否是本体论、僧肇等中国佛教学者与玄学之关系,这些问题仍有极大的研究空间。
对于杨老师的讲庄子的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此人真的毫无哲学思维,圈里鄙视的多
之前seminar讨论郭象,这本书可谓争议焦点。作者首先要破掉汤用彤(强调两汉经学,以“崇有论”界定郭象)和冯友兰(以裴頠为王弼反题,分出贵无、崇有、无无阶段)搭好的思想史框架,进而强调魏晋玄学的政治面向。但与传统理解不同,杨老师所论“无为之治”绝非“某种诗意的乡愁,而是变成了极富现实可能性的政治进路”(却同时批评:不宜将郭象思想与研究者时代焦虑热切联合。言下之意,是指什么不算焦虑),大概是全书最具争议的点。此外,还在许多关键概念的解读方面驳斥诸家,例如“有待”并非“有所待”,而是“有分别、有对待的逍遥”;“自生”不是“我生”,“自得”恰恰要表示“理自尔耳”的“自然”“命”之义。但其实是可以找到反例的,比如《养生主》郭注庖丁解牛,说他志气高昂“踌躇自得”,放回整段文意里“命”义是非常别扭的。
随便翻了下 @2020-07-26 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