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野草》研究
孙玉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31
ISBN
9787301180075
评分
★★★★★
书籍介绍
《野草》研究,ISBN:9787301180075,作者:孙玉石 编著
目录
第一章 《野草》的产生
“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比沙漠更可怕的人世在这里”
“我爱这些流血和忍痛的魂灵”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如果你读过钱理群先生的著作。除了会感叹其对鲁迅心理与著作的详尽解剖外,不得不说,钱先生如附神般的鬼斧神笔,除了是在写鲁迅,更多是在写和鲁迅早已合为一体的他自己。孙玉石先生的作品在图书馆经常得见,第一本便是《野草研究》这本书,是类似于教材般,规矩而客观的。我并不认为他把鲁迅抬高到了某种较高的意识形态的看法。我反而觉得,自我读了这本书后,鲁迅在孙先生的笔下被拉下了神坛。鲁迅在用《野草》读懂他自己,表达自己在革命和战斗中的彷徨、无力和挣扎。我能看见鲁迅先生的痛苦、亦能看见他对目标的坚定。而通过孙先生的《野草研究》管窥蠡测间,至少我能理解或读到《野草》繁复的意向背后,真正的一丝含义。只这一点,这本书便值得推荐!
这本书放在其诞生的年代算是很出色的研究论著了,忽略掉那些意识形态化的陈腔或者"鲁迅是马克思主义者"之类先验的命题,孙玉石先生对<<野草>>的把握开始回到文学的艺术本身,直到三十年后仍然堪称鲁迅散文诗研究无法绕开的学术著作。
这本书的二元思维和把文本割裂的倾向很严重!作者更像是先有了一种写作思路,叫“虚无主义”,而将很多原文拼命地解释为哪哪体现了鲁迅的虚无主义思想,最后将结尾的部分解释为鲁迅埋葬掉了自己的虚无主义思想,让人看得有点恶心。另外很多地方作者解释得很奇怪,例如“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句,作者解释成“最终终于无法救治,由死亡得到超脱”。不过还是提供了许多不一样的材料,可以与陈安湖的《野草释义》对着读。
朴实。但开了风气之先。努力摆脱从意识形态出发研究束缚。但仍落窠臼。
一见人面,总是先拱手,然后便是哈哈哈。无论你讲的是好或坏,美或丑,是或非,王君是绝不表示赞成或否定的。总是哈哈大笑混过 去。我想不到,世上竟有以哈哈论过生活的 人。他的哈哈是赞成,又是否定。似不赞成,也似不否定。让同他讲话的人,如在无人之境。
在悲观、虚无、思想局限、个性主义和矛盾里写出身为“人”的鲁迅。然而这种反复强调简直也是一种局限。实在不喜欢第三章“洗涤阴暗思想”的论点,我总是想到《写在〈坟〉后》,“我还想生活,在这社会里”,是想要无所顾虑地写但是在社会里他人身边又不得不带着顾虑写的产物,然而对这没有全露的内心已经够喜欢了。悲观和虚无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矛盾的人倒是幸福。第七到十章对我帮助很大,很系统。以及疑惑大量引用互文和其他文本来解读真的会更好地把握吗?
伴着《野草》读完的,感觉分析的很透彻,体会到了原文的震撼之所以为震撼之所在.
忽略意识形态化的陈腔或者"鲁迅是马克思主义者"之类先验的命题,孙玉石先生对野草的把握开始回到文学的艺术本身,直到三十年后仍然堪称鲁迅散文诗研究无法绕开的学术著作。
对于《野草》文本基本是把握到了。问题在于,这本书研究还是首先预设了一个伟大的、革命的鲁迅。所以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对于鲁迅的诠释依然带有强烈的毛时代的正统色彩,这种先入为主的鲁迅固化的形象,在今天看来是有问题的。
匆匆翻完,比较系统,但成书太早,“时代局限性”较明显,连《野草》用了象征主义、受了波德莱尔影响这么简单的事实都承认得小心翼翼,仿佛犯错了似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后半部分的梳理较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