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程光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05-31
ISBN
9787301188828
评分
★★★★★
标签
文学
目录
第一编 文学史哲学
第一章 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读查建英编《八十年代访谈录》并论对“80年代”的认识问题
一、“出国名人”精神和知识上的优越感
二、“历史回叙”中的“文学想象”
三、客厅、咖啡馆和“当事人”身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最有力度的还是第一编。
东欧捷克斯洛伐克的普实克与西方语境里的夏志清之争。
历史化本来是一个杰姆逊的概念,这本书压根没把什么是历史化说清楚。
诚然,这本书给人启发。但驳论之外,实在没有什么新东西,倒像一篇篇宣言。到底怎么“历史化”、怎么“整理”呢?剔除新启蒙的认识装置,又想说什么呢?重回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东西偏偏被略过了。感觉,程光炜的逻辑能力并不很强,文章跟着感觉写,读完一想——他到底说了什么?总之,水注得挺多。
大致翻了翻,成功被程教授圈粉。这是一个认真做学问的素心人。
每一章用两万字左右的篇幅谈一个有关当前文学研究的问题,逻辑清新,观点鲜明,启发性也不弱,是一本不错的书。
加一分吧,聪明人。问题意识与旭东、李杨相似,笔力偏弱。虽然不够生猛,却也有菩萨心肠,给很多没文学鉴赏能力的人提供了金饭碗。蜗总觉得,Only将文学感受转译成理论表述,才能拯救文学;历史语境固然可以厘清书写者的意图,但却与文学无关。然鹅,文学是作家的份内事,压根也不需要研究者拯救。论文更是速朽的玩意,写好写坏也没啥区别。因此,蜗总建议学生从历史化做起,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史料,毕竟“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做史料才有肉吃;搞文学,做理论,连汤都没得喝……
启发大于不足。
这种语言风格,我不太适应,可能还是自己水平低了,跟不上作者的逻辑思路
“’上游‘成为认识和理解’湖泊‘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