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学思答问的封面

学思答问

余英时

出版时间

2012-12-01

ISBN

9787301214831

评分

★★★★★
书籍介绍

《余英时访谈集:学思答问》共收70年代以来散见于各报章杂志的余先生的珍贵访谈录十六篇,这次结集极大方便读者的查阅。尤其是其中收录了六篇发表于大陆之外的访谈,之前大陆出版的各种余先生作品中从未收录:《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974)、《朗朗乾坤 含弘光大》(1979)、《坎坷求学路 儒家在中国》(1987)、《中华重建与出路》(1996)、《世纪交替中的中国知识分子》(1999)、《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发展》(2006)。

《余英时访谈集:学思答问》汇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内外诸多报刊杂志对余英时先生的各种访谈,其中多篇文字是内地读者首次得缘一见。余先生在问答中洞烛幽微,出言如枢机之发,读者从中可见余英时先生朗朗乾坤的气度,含弘光大的胸襟,以及对历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问题的深刻观察和精辟见解。

目录
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974)
朗朗乾坤 含弘光大(1978)
坎坷求学路 儒家在中国(1987)
中华文化重建与出路--专访余英时、李泽厚(1996)
世纪交替中的中国知识分子(199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书不厚,闲来翻翻,余英时底子厚,一问一答还真答出了不少真问题。
“不管其中是非如何,新闻自由可以说表现了一个民主社会里面,相当多数人民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异见。所以异见或者异端在近代社会是必需的,你说一句话,我说一句话,这当中总有某一种有价值的意见透露了出来。”
余英时少年得志,四十出头即为中研院院士,在此之后,中研院成了余家班,捧余成了海外学术界的一大奇观。因此,余文只字可贵,这本将余报头采访收集起来的做法,差不多也就跟昔日差不多了。本书余英时表达了许多看法,包括对于传统,民族主义,近代史,对钱穆,对学术研究,都有自己一系列的看法,不过我越看越觉得解魅。余英时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也就是一个公知水平,比如对于晚清民国的政治史和军事史。另外,他对于钱穆学术的继承,反而是议题和表面的,对于钱穆的治学方法和精神,说起来还是继承不多。余英时说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也是传统文化研究者,但始终不是一个儒家文化的信徒。这点倒是真的,缺乏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的研究,始终如隔靴搔痒,没有进入到门户之内。
在交大借阅的最后一本书,很可惜还差最后40页没有看完。
虽然编得有些杂乱,但冲着内容,给五星不过分。除了一些细节上的分歧,我是基本认同余英时先生的“中国观”的,他对思想、文化领域不少事情的判断都很有见地,访谈往往能将正襟危坐的学理文章无法呈现出的学人的丰富性用一种较为私人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的风采于谈笑风生间自见。
因研究之需,逐一研读余英时先生全集,在我而言实是一种幸福的机缘。 因为是访谈内容,相对缺乏深度,但与其学术思想相互映照。追求学术自由与进步、秉持儒家理念和自由主义思想、批评时髦的现实问题,这些都是其人其学一以贯之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治中国思想的史家,余先生多处引用知识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观点,著述成绩斐然,和他打破学术壁垒不无关联。
2013年10月读过
每天的工作时间从3到10小时,或长或短,这已成为一个生活习惯。不是我比比人用工,而是因为我的工作和娱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不需要在人前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没有寂寞感。我的朋友还有古人呢。
2013年2月16日读讫。
比较好的地方是文章多为此前著作所未收,只是缺少了专业深度,泛泛而谈。关于自由的价值,余对学术自由只与读书人有关的辩驳很有说服力。近代史诸问题那篇赵氏过于捧美也是没谁了。余认为儒家经典的价值只适用于私生活中,而公共生活则应遵守民主自由人权等基本价值,这种区分比模糊的中西调和更为进步。言论虽然多批评针对大陆,难免意气之争,不过关于国学热等定位还是精准的。余大师所谓的唐诗研究武侠小说全无下文了。 @2019-11-19 2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