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礼物的封面

礼物

张旭

出版时间

2013-06-30

ISBN

9787301214954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本书着重介绍了当今西学新潮“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折”运动集大成者马里翁的“礼物现象学”,它被称做是“20世纪现象学第三次浪潮”最重要的成就。探究马里翁哲学的问题意识的起源与推进问题的路数,就要从尼采和海德格尔一直讲到列维纳斯和德里达,因此,尼采、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这四大哲学家也和马里翁一起成为本书的主角。此外,本书也讨论了莫斯、列维—斯特劳斯、葛兰言、巴塔耶等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相关研究,全面勾勒了“礼物研究”在当代法国思想中的那段思想谱系,展示了“礼物”话语模式在当今人文科学中的范式地位。

目录
导 论 礼物的意义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礼物”?
第二节 莫斯为“礼物研究”奠基
第三节 列维斯特劳斯 泛化了礼物交换的文化象征维度
第四节 巴塔耶从礼物耗费出发建立普遍经济学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后面不太懂,但还是有启发……“现在提到礼物,大家都会想到马里翁,而不是莫斯”……这是真的吗?我out太久了
作为转折点的巴塔耶部分偏偏十分难懂,导致总感觉作者连缀起来的线索比较牵强。
新瓶旧酒
年鉴学派礼物大谱系,一个个跳出来吃年夜饭的感觉
学期末一堂讨论课要请人来讲赠予论的问题,就先拿这本入个门。主要以德里达和马里翁为轴,然后把作为他们问题意识来源的几个思想家也捅进来写了。不过一方面原文引用太多,有点儿水;另一方以德马二人为轴的写法使得列维-施特劳斯和巴塔耶的部分跟其他部分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删了也无所谓,但是这俩人恰巧又是我最感兴趣的。
今天当人们谈到“礼物”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莫斯的《论礼物》,也不是德里达对礼物的解构,而是马里翁的“礼物现象学”。——读到这句话一口老血喷出来了。
之后看了一篇Agamben的homo sacer的评述,觉得眼熟,才想起来那个张旭就是这家伙。这一部本科的时候没看完,因为兴趣停留于LS,但是确实写得不错。主要是要警示人类学学生,gift有很复杂的脉络,不光某些人是否把这些脉络视为误读,都要看到法国人自己,欧洲人内部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思想传统。
世界把你搞出来,你可以觉得是赠予,也可以觉得是坐牢甚至喂屎、迫害,所谓启示根本就是一种个人态度,神学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就算神存在(无论以何种形式),人也必然可以凌驾在它之上。 正义、弥赛亚无疑可以被解构。 对“礼物”的定义就注定了礼物(纯粹赠予)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一种信念的循环论证,“爱”也是如此。确实,这里面有难以抹除的情感表达,一种大大的感叹号❗️但是,又能说明什么呢? 把马里翁的神替换成物自体显然不错且能做到。 相信什么(可以赋予任何价值判断、神性),世界就给他呈现什么。 我预先设定一个神(充满悖论也行),然后我去现实生活中、他人的文本以及各种推理中去找,发现找不到,于是说神是不可能的,再来一次肯定正是因为不可能才称其为神。 列维纳斯就是我极致的反面:我是他者的他者 我:他者是我的我
从马里翁再往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