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学史视阈的转换的封面

文学史视阈的转换

旷新年

出版时间

2013-01-31

ISBN

9787301219331

评分

★★★★★
书籍介绍

新时期以来,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以及“文学现代化”和“纯文学”等观念和口号的凸现与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地基。《文学与当代史丛书·培文书系:文学史视域的转换》在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和思考中凸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文学与当代史丛书·培文书系:文学史视域的转换》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史的眼光,探讨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中国当代文学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胡适与文学革命,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寻根文学以及张承志与韩少功的创作。

旷新年,湖南湘乡人。1963年1月出生。198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9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湖南省娄底师专、北京市文联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工作,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出版有《1928: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把文学还给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

目录
文学史视阈的转换(代序)
第一编
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
文学的重新定义
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时而反感时而钦佩。这归根结底是旷新年故意以主题而非时间为依据组织文章,并抹去每篇文章的发表日期导致的。最终展现出一个思想永远处在激荡和辩难中的学人,分裂成数份的历时性的自我在同一时间发出音高不同却大体一以贯之的喧哗。在编选文章的此时,作者想必是想让读者觉得,这些不同的声音的价值是等同的。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较晚期的旷新年,在更为广阔和平和的视野下显示出思维的锐利和全面。
在搜史料的时候很偶然看到,只看了几页,准确地说是看了“另一种上海摩登”和“1990年代的上海怀旧”两篇,后一篇主题是我之后可能会关注的,但我真不明白作者用《上海的将来》的材料(放在脚注里)如何能证明他所说的“上海的毁灭由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篇里针对李欧梵部分,感觉作者为了argue而argue了。真不懂搞文学史的啊,不过看到是登在读书上略有释然
旷老师还是比较适合做文学史研究,不太适合做评论。
只看了第一部分……浓浓的北大味——废话多,不贴身,看着挺顺,看完一片空白
旷师长于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的历史研究,短于文本和审美分析。正如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强调,对外部研究的注意,早年对某些文学史观的反驳,以及后来更为平稳地提出观点和表达倾向,始终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做程度上和具体倾向上的描写的摇摆,即“人民文学”,是另一种痛苦和缠绕,以1942或1949为切入点。
柄谷行人影响作品。
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虽然内心很不喜欢太明显的左派立场,但是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过于强调一种类型的文学其实是对另外的文学的遮蔽。
有启发的文章不多,比较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