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的封面

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

谢琰

出版时间

2013-12-01

ISBN

978730123582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对唐宋诗歌转型这一传统论题进行了崭新的思考,从自然观照、情感表达、历史记忆、政治关怀四个方面,完整而细致地描述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的全过程,并多层次地梳理和阐释审美转型和时代变迁的关系,认为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的实质,是从意向思维转向系统思维。

目录
探索历史转型研究的新范式 ——代序 郭英德
绪论转型研究的方法
一、 唐宋诗歌转型研究综述
二、 本书的研究理念与结构
第一章自然观照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过绪论和第一章前半。大致印象如下:绪论写得不错,学术史意识很强,所谓中观大概就是抽出“自然关照”、“情感表达”、“历史记忆”、“政治关怀”四个范畴来探讨北宋诗歌转型。文本鉴赏很有功力,但是理论提炼的语言风格不是很喜欢。姑妄言之。
胡乱翻了翻
m老师曾说,学问做得好,主要有三种类型:文献、见识和才气。此书更像以才气取胜,优长在于文本的理解力。而将整体性的问题磔裂为若干边界模糊、自立性似也有欠缺的小部分,则是本作短处。因而,论述边界相对清晰,较少带有社会霑溉的自然观照时,作者的优长得以发挥,有游刃有余之感。一旦问题进入难以截然分野的人事世界,以文本为主要切入点的“中观”写作,就显示出生硬与模式化的样态。
三点五星。文章以才气行,又多有灵光一现处,颇有些观点可以学习。自然观照写的很棒,但后面就有点保持不住高水准了。特别是有一些观点和术语直接拿来用,仿佛凭空出现一般,似乎没有说清楚。像我这种实在天资愚钝没有才能的人读起来,会感觉到一些空泛和飘浮,像朱熹说的“有才性人,便须收入规矩;不然,荡将去”。另外,“中观”听起来很高级,是宏观微观的综合体,但仔细想来反而找不到焦点了。“灵感”这个说法好像也没有阐释的特别清楚。
三点五星,郭序所说这本博论没能得到回应是正常的。前两章明显更好,阐释解读和归纳抽绎的功夫不错。后两章中不仅自立概念的问题被放大,有时候甚至有失焦的感觉。总而言之,一方面谢老师是在解决诗歌转型的问题,但诗歌的转型往往又不仅是一个诗的问题,这当然无可厚非,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另一方面摒弃诗学的历史线索而直入晚唐北宋,就容易产生自造概念的需求,不仅理论的排他性成为问题,历史的纵深感似乎也缺席了,但这个转型问题显然不是现代产生的。我始终觉得诗学的问题中接受史是有不可或缺的理由的。
第一章最好,不离传统诗学中的体派,展现了对诗的敏锐。后面有些乏力,讨论内容但理论单薄,而且诗的内容回应不了转型问题,只能说明人在时代的晚与初有不同的生存状态。
前面还不错,建议把主题修改为《唐宋之际诗歌灵感的转型》之类的,最后归结到诗歌转型,导论中的中观微观宏观倒不如放在结语来讨论。
前两章尤其精彩,从宋初三种范式日用化、图式化、人文化的困境入手,探讨唐宋之际灵感的积累与新变:生活化、内在化、过程化;中间穿插对韩体、陶韦体的取去以及对意新语工的终极呼唤,“中型研究”的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行文也是才气横溢,太好看了……不过感觉论文的写作方式还是框限住了一些表达,纵然对旧范式与新灵感的复杂关系交代到位,但旧范式与新灵感内部仍然错综复杂,譬如对物象关系的探寻,所举晚唐体诗中亦不乏其例,仅以“图式化”和“具象深入”隔开或许失之笼统,对于这一写作方法,或许还有深入挖掘的可能。
单刀直入处理文本,试图勾勒出”句意“的历史。拆解既有研究路数的束缚,时有兴会之处。不过,论文整体上为了完成线性的“转型”轨迹的构建,有时也模糊了非线性的因素,比如“西昆体”因其酬唱语境和拟体性质,其中的自然观照、情感表达和历史意识并不透明。要完成“时代-灵感”的论述野心,恐怕也不能忽视文学表达的不同性质和文学传统的层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