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的封面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叶嘉莹

出版时间

2014-11-01

ISBN

9787301243343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是叶嘉莹在哈佛大学时所作,也是作者学术研究的重大转折点。全书以王国维之性格及其所生之时代为线索,探讨其治学途径的转变——由早期致力于西方哲学和文学的研究转向后期致力于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的考证研究,及在学术盛年遽尔轻生的原因,并对其以《人间词话》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作出了恰切的评价。

叶嘉莹

叶嘉莹,号迦陵。生于燕京旧家,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台湾大学任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所长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编王国维的生平
第一章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之转变
一静安先生之性格
(一) 知与情兼胜的禀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那些感性的体会和抽象的概括展开精密的理论阐释,让词话给人以直观且深刻的印象。唯有阅尽千帆并达到极高的品位,才能在境界、格调、气韵上更清楚地判断出一首词所属的层次,给出一种极真切而精微的辨别,感受到它到底妙在哪里或弱在哪里。书里强调词话将人普遍的真切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看得尤为重要,一首好词能带人进入更深广的境界,获得绵延不断的生命的共感。要把人的真情和人生哲理书写出来,词的表达也很见功夫,一些看似技巧层面的东西,例如出与入(出有高致,入有生气)、写境与造境以及“有我”“无我”的设定,都看似有章法可循,但更关键的是词人内心的格局,他的秉性、学养、情意以及词句能力。境界说虽笼统,但分说不断延伸、提炼、升华让其超卓,人间词话之所以流传甚广,也在于它可以周延覆盖古往今来多数词作的品鉴。
极佳的梳理和文献汇总。除了前半部传记之外,后半部主要集中讨论王国维的诸种理论。 其中尤以谈《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为总领,兼及了境界的方方面面,包括有我无我、造境写境的各种形态和来自兴趣、神韵的各类源流,或许说深刻还稍显不足,但要论拓展视野、延伸理路则确实卓有成效。 另有下编开头部分理清中国文学批评之源流、发展、特性的部分也十分精彩,重视具象和主观直觉的论断虽然不新,但讲述很是透彻。
叶嘉莹分析静安先生死因是有自己的投影的,第二编王国维文学批评对研究批评之批评非常有启发,不过全书基本都是长句子,读起来太吃力。
漂亮的文字,薄弱的论述,没有太大启发性
第二编第二章未及细读。总的来说,第一编好过第二编,具体的文学批评部分,碎语嫌多,且尚不够令人信服。
经典。
现在重读六七年前读过的部分,仍有新的收获和新的判断,这就是好文章吧。
以前读叶嘉莹的讲演录系列,还以为由于是讲稿才那么唠叨,看这本才发现她写作的风格就是这么不简练。 上编讲王国维生平和红楼梦评论有被感动到,对王国维“清者”道德观念的反思,和“时代既有负于静安先生,静安先生亦有负于所生之时代”的沉痛,都感到了真诚。后面对《人间词话》的评论虽然梳理得挺细致,但还是显得薄弱了。
重温了第二编文学批评的部分,叶嘉莹抓住了王国维词论重“兴发感动”及“真听真看真感受”的一面,同时试图杂糅王国维的中西知识资源,颇有启发之处,至少比起一面倒式的论述中允不少(前有萧遥天、后有罗钢)。不过我们的文学批评传统都是为贤者讳,道出王国维运用印象式评点、知人论世方法论的缺陷之后(并非方法论本身的缺陷),还要努力论证其错用的合法性。其实王国维在“能感之”的层面已经迈进了一大步,至于“能写之”的层面,似乎不应忽略陈洵《海绡说词》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