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昨日之岛的封面

昨日之岛

戴锦华

出版时间

2014-12-31

ISBN

9787301250365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发现电影的魅力,呈现文化的症候,戴锦华文章精选结集,坦言学术和人生思考的心路历程。

本书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来以电影为基点,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

戴锦华,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并曾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

代表作品: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等。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出版或发表。

目录
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代序)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性别与叙事: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
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
情结、伤口与镜中之像:当代文化中的日本想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第四、五、六代电影都有极具穿透力的洞见,影片分析的全面深刻也是难以逾越的标杆。个人最喜欢《断桥:子一代的艺术》、《打开心门向蓝天》的分析。
我自己本身是十分讨厌斯兵诺莎那样的“数学式”语言,尽管戴锦华也使用了诸如“坐标”这种语式,(而哲学、社科写作向数学屈服了几个世纪之后)戴锦华的语言并没有放弃母语的厚度,在精确与温柔的徘徊之间书写对真理的热情。 最喜欢的当然是,评第五代、第六代的文章,而她对电影的评析视角看多了就会知道有着很浓的拉康与结构主义的痕迹。你会很清楚,这种解读其实并非对影片细节的盖棺定论,(而是像结构主义所言那样:“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片,而批评家的责任就是发现它”。)这是对文化潜意识结构的深入发掘,也是对这种潜在可能性的合理想象。 结尾很好,张黎的《走向共和》将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放在历史的侧面,对革命的目标进行反向书写,这种反叛来之不易。 最后一句:“想象不可能之事,似乎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电影理论与研究自身是一种表意实践。(抱歉我对文学出身的电影理论研究者天然没有好感。)
专门看戴爷的书竟是多年以前了。现在读来莫名有一种“告别革命”的艰难之感,不再完全地被她的文体、思想体系所包裹,也不再有热泪盈眶的感觉。大概是自己和周边都发生了一些位移,或者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遭遇。好处是终于问得出问题,像找到了一只恐龙蛋的缝隙,就提溜着这些变化去找她。
精准无趣的繁复,我们是同一路人。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脱离成功者逻辑的意识,一个权威人士发言时更清醒地意识他是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问题。
难读但非常有启发,以晦涩的语言劈开历史蔓丛的荆棘,就从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进入戴老师文本的最佳途径,毫不意外的是对她所述影片文本的高度熟悉,在阅读《花样年华》和“第四代”两节时体验最为明显。
作为外行来读戴老师的书,就像在术语丛生、长句挂枝的森林里徒步,虽然不易但也妙趣横生
2020.11,翻开代序“昨日之岛”的批注,发现竟已是三年前的手笔了。最好的几篇大约是序言、雾中风景、《花样年华》、刺秦变奏曲(极好!),从中戴老师自90年代的人本启蒙主义转向新世纪后左翼批判的脉络清晰可见,但始终不变的是作为文化研究家(而非单纯的“电影学者”)对社会思潮和集体无意识一流的洞察力(请看刺秦和花样年华两篇)。哪怕我不认同许多解读,哪怕文风拗口得不必要,此书仍当五星,以示数年来从戴老师这里学到的一切
虽然文字有些兜兜转转,但是思想太丰富了。我对第四代、第五代的比较深入的了解,是从这本书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