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马丁·盖尔归来(第二版)的封面

马丁·盖尔归来(第二版)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出版时间

2015-02-28

ISBN

9787301251096

评分

★★★★★
书籍介绍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人闯进法庭,那个真名叫阿诺•迪蒂尔的精明的农民,几乎就说服了图卢兹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他就是马丁•盖尔,拥有马丁•盖尔的身份、财产和妻子。当马丁•盖尔现身,一切都改变了。四百多年来,这个传奇故事一再被讲述,甚至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娜塔莉•戴维斯在担任同名法国电影的历史顾问之后,又进一步去探求历史真相,凭借她历史学家的专业训练和栩栩如生的叙述技巧,写下了这本新文化史学的经典之作。

本版增补了两篇文章,续写《马丁•盖尔归来》之后作者新的研究尝试和理论思考,为“故事之故事”提供了精彩的素材。

人们只能敬佩娜塔莉•戴维斯的这部重要著作,她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摆脱了任何类型的意识形态偏见……电影是一部巨片,但娜塔莉•戴维斯的书更加出色。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纽约书评》

本书以活泼的散文风格写成,可读性强,但并未流于简略。《马丁•盖尔归来》也许是继芭芭拉•塔克曼的《遥远的镜子》之后,叙述最生动、资料最丰富、最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它呈现了16世纪法国生活、爱情和司法的丰满和绚烂的画面。

——罗伯特•C.坎波,《西雅图时报》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个独特故事的最细致的描述。娜塔莉•戴维斯建构了一部社会史杰作,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那些不懂读写、因而也没有留下记载的16世纪农民的生活。

——琼•斯特劳斯,《新闻周刊》

娜塔莉•戴维斯将一个成熟学者的专业技巧、业余读者的好奇心以及轻松愉悦的文风糅合在一起……在可能和局限、角色和处境之间,戴维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平衡。人物被放回到历史之中,同时又没有脱离社会和政治的因素。

——帕特•奥夫德黑德,《乡村之音》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1928—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专长为欧洲近代早期历史研究,先后在布朗大学、多伦多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任教,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荣休Henry Charles Lea历史学教授,同时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兼任历史学与中世纪研究教授、比较文学中心高级研究员。著作有《近代早期法国的社会与文化》《马丁·盖尔归来》《档案中的虚构》《银幕上的奴隶》《边缘女人》《16世纪法国的礼物》《骗子游历记》等。

刘永华,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人类学译丛”执行主编。主要从事明清以降社会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曾著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展开全部)

目录
戴维斯及其《马丁·盖尔归来》(代译序)——刘永华
前言
鸣谢
缩写说明
导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一章有条不紊,引人进入作者描绘的世界。叙事能力,整合与分析材料的能力,都很强。引人入胜。史观上,赞同可能性。方法论上,为旁证倾倒,很喜欢,但其他方面,感觉比较一般,格局不够大。已做笔记。
用高中作文的套话来说,总觉得“上升”不够……也许是我的偏见吧
如果微观史学的最终关怀不是回归到大历史,那么我实在难以理解微观史学的史学价值所在。
原书五个明显错误改了三个。行距加大版面缩小,再添上近60页作者两篇论文,多撑出100页,价钱将近翻番。两篇论文,一篇结合两个新例复述旧书,讲座感十足。另一篇集中谈作者成书经过、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中的发现,理论意义并不大。后悔刷版。书本身当然是好的。
一则小轶事
这是一次心灵的悸动与旅程,再次感受到了具体入微的魅力;每每陷入社科理论黑话的圈子里,感到晕眩,感受到文科的无力呻吟时,具象的情节到能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慰藉以及想象,人文的魅力不就在于阐释吗?
非虚构写作,可能是接触田野和民族志的写作方法多了,对这种有大量修辞技术和以第三人称描写的,总感觉失去了那么一些真实性,但是故事本身可以发现妻子本身的能动性
故事挺有意思 但是档案学意义大于史学价值 不是几百年前随便一件事都需要写在历史书里的 尽管如此 还是为新史学点个赞吧
一部出类拔萃的史学著作,难以具体区分本书属于哪种流派,但无论是正文讲述的传奇故事,还是作者后文絮絮讲述艰难的资料查找过程,都娓娓道来,十足精彩,作者之前有过研究的方面,都能在书中一一展现。最后,本文没有明确给出倾向,但通过只言片语,看起来无论是贝特朗还是读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同情并赞叹这个迪蒂尔的非凡才能。 顺便,如果你有一个逃离现生的幻想,本书会告诉你:去过另一个人的一生是不可能的;或者,如果你不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应对,你的人生居然也会被别人窃取。——最后这点居然有点可怕……深呼吸,这是小众事例。
我自己对这种书读下来的最大的困难是 根本分不清那些人名的翻译 就会陷入到底谁干了啥这个事儿怎么突然这样的巨大困扰中 这也是我一直想读百年孤独也不敢打开的最大原因 我肯定完全分不清。。。 对微观或者叫平民史学一直有种亲切感 之前的奶酪与蛆虫似乎比这个更好读一点(我差点打成刚好下口我在想什么) 但是自己应该永远平凡不会被任何史料记载了 这些人的材料如此流传当年也是因为惊天大案吧 希望自己平凡简单度过 就很幸福啦 两个点: 莫名想起如果我不是我那首歌;文末举例的中国的冒名案例真的非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