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重访灰色地带的封面

重访灰色地带

刘海龙

出版时间

2015-07-01

ISBN

9787301259016

评分

★★★★★
书籍介绍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目录
导言 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
的反思
从传播理论到传播思想史
两种传播思想史
传播学术史的意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最近一直在读他的书,大牛就是大牛,个人觉得他已经超越了他的导师郭庆光教授。思想很新潮,对传统的传播学史进行了思考和探讨,甚至是重新的解构和颠覆。此书有很强的启发性,但是就是此书的行文结构和语言组织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理解和领悟,否则读起来会很艰难。
坦白来说,初看这本书,许多地方都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掉书袋式引用,除了能够证明作者阅读量大之外意义不大。这一点倒是跟胡翼青真的很像。但这本书往后看,的确有诸多洞见,尤其是揭示了传播学在学科化过程中,国界、政治、思潮、观念、运动、团体、制度、世代、人事等诸要素之间的纠葛和周旋,呈现传播研究这门“学科”的诡异身份和中国传播研究的先天畸形。
老师将灰色地带里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学派、学者都生动起来。读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被认为是常识的传播学认识,其实都忽视了灰色地带,成了教材段落;对于很多现实问题都一针见血地指出,并给出了思考或建议。特别是,对历史或现实中大某些观点,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老师都会给出清晰地论证,给出事实支撑自己的论述。最后,老师在后记中表达了对孩子的感谢“他们时刻提醒我表达和做人一样,一定要保持简单”,真的是这样。
在《传播学科的奠定》基础上,又有许多超越,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思想史的理解、研究方法的讨论上吧。提到N多次胡翼青,果然是好基友。。。
对本土化的认识有待商榷,但论文总体质量很高。知识社会学确实是考察学科史的好工具。刘的史观是福柯式的,反宏大叙事,反进化论,即他所谓的“连续中有断裂,断裂中有连续”,断裂处即学科史建构的“灰色地带”,戈夫曼意义上的误读,甚至哥伦比亚学派也不例外,更不要说芝加哥学派和伯奈斯的缺位
海龙老师业务很🉑️ @2019-08-29 01:05:18
读的第一本刘海龙,好喜欢!!!
大开眼界 格局打开了 看到了学者为学术建设所做的努力 一份感动长留心中
扫盲啊扫盲。
虽是对传播史的解构,因为此前没有系统了解传播史,反倒意外地建构了传播框架。前面的部分太短了,更像导读,提供了一些思路。中国传播理论的部分解决了一些朴素的困惑,值得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