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的封面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时间

2015-12-31

ISBN

978730126306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哲学大家谈福柯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福柯(1926—1984)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当代学院中的地位无人能及。福柯试图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体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逐渐获得今日的形象的。对现代主体所作的谱系学探究,使得西方的历史和文化道路以一种我们不熟悉但又是令人惊异的方式铺展开来。他的著作也由此对哲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这些学科的既定面貌。

目录
编者前言:如何塑造主体/III
门槛与钥匙/1
通往无限的语言/17
僭越序言/41
《圣安东尼的诱惑》后记/7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由于对巴塔耶等人的作品不熟悉,所以福柯六十年代的一些书评类文章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福柯的访谈,发在杂志上的评论,在别人著作上写的前言和后记的选编,《声名狼藉者的生活》就是其中一篇,所谓声名狼藉者指的是监狱里的罪犯了,德勒兹推测福柯本人想过声名狼藉者的生活,本书中的其他文章跟声名狼藉者没太大关系,所以书的名字很有问题。选编的文章主要涉及福柯的文学与写作思想。
建议结合李猛的译文《无名者的生活》。
前半部分基于个人知识储备的匮乏,没办法将观点与文本一一对应,巴塔耶、福楼拜鼎鼎大名却是人文封神榜上的标本,没有鲜活的认知,文本的陌生、年代感、不可接触性仅仅可以获知一些语言与言语、词与物、内涵与外延、镜像与重复、在场与缺席等福柯所擅用的议题和话语体系相关的探讨,显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艰涩的,而从哲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似乎是对文学阐释的一种限制,文学作为“冷媒介”所要求的参与感几乎被福柯牵着鼻子走,可以说,福柯谈文学是深刻却无趣的。但后半部分渐入佳境,《反俄狄浦斯》序言中反法西斯的学者姿态,《反怀旧》中色情与纳粹的权力分配,萨德式虐恋与纳粹的相似与区隔,里耶维的犯罪档案,《危险的个体》中的权力理论的雏形,1980年代同性恋生活方式辨析,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洞察力、先见之明和考古学、系谱学素养。
这本的篇目很喜欢,虽然大多数已经从译者 lightwhite 那里读过。
小福柯,这一册中选文的标题反而是最惊艳最感人的
功利一些讲,汪民安的前言可以作为不错的导读在反复看看,而《通往无限的语言》一篇或许对于写《词与物》论文启发最大,里面有不少内容细节和词与物第六章中的论述遥相呼应。 我个人最喜欢的,也是觉得本集中值得一看的篇章是:《自述:言说在死后开始》《反俄狄浦斯序言》《声名狼藉者的生活》《危险的个体》《友谊作为生活方式》,后三篇也是连着的全书最末三篇真是压轴啊,书中很多篇目其实无必要结集出版,不能展示福柯的思想方位,倒是增加了对福柯思想与关切的困惑,某些或许原先有一个语境和附着相关的材料,结果单拎出来真是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篇目之间的行文差异与其说展示了福柯不同时期的写作特色,不若说更贴切的是暴露了不同译者之间的良莠不齐与艰难困顿…… 最喜欢是他对言说、同性恋的描述 详见摘录,后半部分明天睡醒继续摘
前半本就没有几页能看懂的,后半本里有几篇比较易读而且很有启发性。超级喜欢《乌托邦身体》这篇,太美了,流淌着诗意,并以无限的温柔结尾。
一些福柯任性的私癖,前部分看不懂,后部分写的精彩十分 反俄狄浦斯的序言极好 期望看到中译版
因为文学评论里的书大部分没怎么读过 整体的可读性就没有《自我技术》那本那么高 但后边有几节读起来真爽啊 除了逻辑 文笔本身就能带来足够美的阅读体验 和朋友狂感叹福柯如果写小说 必然是不输于加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