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材料与注释的封面

材料与注释

洪子诚

出版时间

2016-08-31

ISBN

978730127059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目录
目录
自序......2
材料与注释
1957年毛泽东在颐年堂的讲话......3
1957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2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于当代文学是否可以成史的偏见,是从洪子诚老师这里打破的。自从《问题与方法》以后,对于洪子诚老师就甚为叹服。这种悬浮的知识分子立场,在我看来是一个严谨的学术研究者的姿态选择。也许谨慎过度,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文章里有一种多数学者罕见的自律性。以材料和注释来相互映衬,是个笨方法,但是对于当代文学这样太近的时代,更何况洪子诚老师本身深陷其中,这种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意见显现的方法,力图涵盖背景和多方声音的方法,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历史当然不可能全然客观,必然带有主体的阐释,但这种尽力还原历史现场的努力还是值得称赞。唯有材料搜集太费功夫,也太见功力。作为小老乡,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然心向往之。
囤了几年的书终于拆封。为《鲁迅全集》的一条注释,周扬等就要费如此大的心思和力气,而后来果然就坐实了“四条汉子围攻鲁迅”的罪名,当代文学这些破事真是,好没意思,教课还必须得领会当年各种煞费苦心的春秋机微,真是,破人破事,二次遭罪。
這兩周裡聽了洪老師和錢老師對談;看了洪老師在北大的一次課程視頻;關於這本書,前面“材料與注釋”的部分並不能很好地把握,現在直接面對密集的對談/史實等還是有點難。而后三分之一的部分,讀起來真是綿密,感喟到想打十颗星……有些细部得讨论;有些是共鸣;有些或許需要反思……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洪老师一贯的吞吐、敏感和示弱的叙述态度里,这次比较明确地察觉到了历史与死亡之暗影的存在,而且是以偶然但不容忽视的略带激愤的形式显现的。这可能是鲁迅所说的“有些事情,真也不像人世,要令人毛骨悚然,心里受伤,永难痊愈的”当代演绎。如果相同的事再来一次,人们能够避免吗?我猜他也有这种怀疑。
“你无论如何虚构荒诞情景,也超不过现实已发生的一切。”#这书气味超大!!为什么要这样……感觉能当蚊香用。#
十七年时期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当代文学最复杂的面向恐怕不在作品的艺术得失而是作家之间的人事关系和整个文学体制的建构离合,它甚至深入地奠定了我们当下文学与政治生活的草样。洪老师这本书用力的地方也在于此,其实对研究者的门槛是很高的。这种看似“没有文学的文学史”写法因为剥离了文学作品丰盈的文字感召,需要具体回到政治、历史与文学的交界平面去分梳线索,枯燥而尤其考验把握历史材料的功力。这种踏实而静水流深的研究还真不是等闲人能做。记得当初上文学史的时候也是对这部分听得一知半解尤其吃力。通过洪老师引述的毛在五六十年代的观点及论述,我是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当下会变成这个样子。好像一切皆有迹可循,却分明改头换面重造了一番天地。
那些材料真可谓满篇都是吃人二字。
堪称《新中国文坛现形记》。洪子诚先生的笔力、智力皆高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普遍水准,在克制中保持自省的态度,实在是那些学阀们应该好好学习的。看罢历史材料,忍不住想问:是否80年代的“平反”太过一概而论?那些深藏于体制背后的个人之恶是否该一笔勾销?某些人是否有资格在当年又恢复高位?以及,那个年代的光怪陆离,是否可以全部归之为权力斗争、派系斗争?后三十年该如何对话前三十年?恐怕还需要进一步迂回左右之间,而不是偏居一方,才能形成更加准确的判断,以至于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当代的政治路线。(比较好奇为啥郭、茅总是缺席?)
多么真诚又有力的叙述啊,那是一种以实在为基底的超拔。
林默涵66年的检讨书真是荒诞文学本诞。最后几篇文章和访谈很有启发性,把人的感情思想更易不问情况地归结为道德问题进而予以政治裁决,至今阴魂未散,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