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雾中风景的封面

雾中风景

戴锦华

出版时间

2016-11-01

ISBN

9787301271674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的必读经典

论述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的扛鼎之作

《雾中风景》涉及的电影现象贯穿了中国新时期20年历史——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出,经过1980、1990年代之交的无地彷徨,绵延穿过整个1990年代,终了于新世纪将临未临之时。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性转轨的20年,电影作为文化表征,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症候。作者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认,依靠对理论武器的娴熟运作及对电影文本的敏锐感知,用绵密的意象,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图景,已成为研究新时期电影的必备文本。

目录
目 录
写在前面
第一部分 斜塔瞭望
斜塔:重读第四代 003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01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又不是散文,搞一堆修辞手法。斜塔等几篇让人云里雾里捞不出作者有啥独到的见解。性别与叙事略直接明朗些。
对几代中国电影在文本分析上,成系统性的历史感知/发言位置界定/细节评析上都做得很好,许多描述更是非常大胆的。这个层面上确实是几乎到顶了。文笔也强,戴的用词颇为注重前后的角力关系,甚至经常在单句里就要构造出反转,读者读起来的感受就会特别鲜明。唯一的小问题可能就是对有些电影的批评把话说得太满、不留余地豁口,但也可以视作为是批评家的特权。
看到关键词,比如“空洞的能指”就能知道文章结论为何。有时觉得文化研究就是“伪概念”,用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普遍效用的东西去证明一个具体的东西(电影)呈现的表征,当然是能得出(作者想要的)“正确”结论。能指毫无作用,而我们也不应该纠缠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独有且被迫的对立。
戴锦华不像我们惯常所作的那样,把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作为阐释工具,而是通过对《黄土地》《海滩》等电影中镜头语言的细读,发现其中未经缝合的裂隙:尽管根据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二元对立,现代、文明、工业、进步被归于前者,传统、愚昧、农业、保守被归于后者,但是导演们却往往赋予乡村(未经现代化的中国)以纯朴、自然、原始生命力的充沛等正面价值,相反,城镇(代表着“第一世界”、工业文明的侵入)却总是意味着剥削、压榨、污染的深入渗透、工作伦理导致的人情味的丧失。戴锦华认为,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批评”的要义在于,这些第三世界“民族寓言”文本往往预设了一种他者从外部观看的视角,与内部自我观看的视角形成张力。
扎实而感情充沛。全书的母题可用书中一句话概括:「在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交错映照之中,在不同的、彼此对立的权力中心的命名与指认之上,在渐趋多元而又彼此叠加的文化空间之中,当代中国文化有如一幅雾中风景。为那叶轻盈的乐观之帆所难于负载的,是太过沉重的前现代、现代、冷战时代、1980年代的文化“遗赠”。」但我无法认同的一点是,作者论述8090年代由小说改编的张艺谋陈凯歌电影时,真的能将文学小说与电影改编并置讨论么?两种文化现象是否有必要区分商讨之?论及李少红《血色清晨》时,作者对其观点也显得暧昧不明。
脑子里挥之不去的,“不及临渊回眸,已是今是而昨非”。
常看常新
补标,对第六代的评价未免略虚浮。
十分精彩。
时断时续地读完了。非常认同将电影作为文化表征的分析方法,并且感谢这本书终于帮我搭建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连贯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