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卢梭到尼采的封面

从卢梭到尼采

(美) 弗兰克·M.特纳 (Frank M.Turner)

出版时间

2017-07-18

ISBN

978730128019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源于耶鲁大学一门本科课程,授课内容一共十五讲。本书作者弗兰克?特纳是耶鲁大学教授,他积多年之功,倾注于此课。特纳认为思想史最好是历史,而不是思想。他把原始材料放在首位,而不是自己的描述。本书资料翔实,为广大读者以既不晦涩又很学术的方式阐述欧洲近代思想史(从卢梭到尼采)。

在耶鲁校园,代号"HISTORY 271"的公选课多年来一直备受欢迎,每次开课都能吸引成百上千的学子。该课程就是由弗兰克·特纳主讲的欧洲近代政治法律思想史。在特纳教授2010年辞世后,他的助教在耶鲁校园,代号“HISTORY 271”的公选课多年来一直备受欢迎,每次开课都能吸引成百上千的学子。该课程就是由弗兰克·特纳主讲的欧洲近代思想史。在特纳教授2010年辞世后,他的助教理查德·洛夫特豪斯将其2003年秋至2004年春那个学期的授课讲义编排整理,汇集成书,让广大读者有机会透过书...

(展开全部)

目录
编者前言
第一章 卢梭对现代性的挑战
第二章 托克维尔与自由
第三章 小密尔与19世纪
第四章 主体性转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十分粗糙,毕竟是公开课,对于诸多政治思想家的解读流于表面。通识读物,草草阅读即可。说一句,翻译还是认真的~
刚读完前两章,迫不及待上来给五星好评。最大的感想是,我以后还怎么给学生上课?中学历史课本对近现代西方制度与思想的介绍不能仅仅用粗糙来形容了。本书对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内容不深,作为二手资料来说应当说是一流水平。语言易读,译文准确且没有翻译腔。缺点:封面上的word艺术字能不能换掉?
哲学的脉络 卢梭康德叔本华瓦格纳尼采都有了烟火气 不再只是他们自己专著里那种正襟危坐的样子 神学宗教、形而上学到实证主义 一步步的形成如今的社会基本价值观 还有那些艺术的意义和女权的发展 干货很多 引人深思。“宁可让人追求虚无 也不能无所追求”
卢梭对现代提出最关键批评:古代的政治家从不休止地讲求风尚与德行,而我们的政治家则只讲求生意和金钱。卢梭力图将古代斯巴达与现代世界相对比,古代斯巴达以其军事优势和宗教价值观念确保了德行的繁盛,而在腐化的、奢靡的现代世界里,一切都以金钱和商业来衡量。卢梭想让现代政治家们明白“人们虽可以用金钱获得一切,但却决不能获得风尚与公民”。卢梭不断地力劝当时的人去思考古代淳朴的生活,那是由美德引领着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他谴责现代和现代教育,把人引向了孱弱的体格、道德的败坏、军事纪律与价值的丧失,以及对责任的漠视。他提出了我们现代人仍应该思考的现代问题:“我们有的是物理学家、几何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可是我们再也没有公民,或者说,如果还有的话,也是分散在穷乡僻壤,被人漠视和轻蔑而终于消逝”
从卢梭到尼采的欧洲思想史讲义,可以想见是门很不错的历史通识课。梳理一遍脑中的知识架构清晰了一些,但内容填补还得靠自己啊。(再提醒下自己,A对B的观点,可能是D对于A针对某时代的C借B所表达的观点的观点的解释。总之脱离大小时代不读原典便得出的观点都不太可靠。)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欧洲思想的变迁很明显地展示出历史的轮回与反复,智者们在不同时代与阶级背景下用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主张推动着社会变革:对文艺复兴普遍之美的倡导,还是中世纪哥特式多变无限性的推崇;是执着于理性疆域的拓展,还认定主观、直觉、想象力才是认知世界本源的工具;是向往自然状态的社会原始回归,还是让道德与精神在物质进步中升华;宗教究竟应该等待上苍降临的天启,还是把信仰投射观察内在的自我灵魂... 欧洲人民的主张是矛盾的,哲人们期待着理想中的时代,却又无法抛下传统、风俗、长久文化沉淀的倾向与集体本能,正所谓“高喊着自由,却处处枷锁”,是最恰当的形容。但无论何时,总有一个现象被反复观测:当社会的主流开始持续性的自我批判,这是动荡的开始。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
西方哲学简史,介绍了主流哲学家的观点,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作为入门书还是比较好读的,短时间内高密度接触多个哲学家,篇幅所限,介绍简要,但可以在心里留下轮廓,不至于在具体接触某个哲学家时候望而却步,内容上旁征博引很是考验人的基础功力,可以对哲学有了一点了解再来,也可以边看边学,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点乱。
浅入浅出,给卢梭到19世纪末的欧洲思想描绘了一个大概的图景,作为引论都还觉得太浅。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