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自我的界限的封面

自我的界限

[美] 文以诚

出版时间

2017-08-01

ISBN

9787301280546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酒精依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许多人因为酒精而陷入困境,却难以自拔。《嗜酒者》这本书以其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多面性,同时也提供了希望和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文以诚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史系主任兼教授,专攻明代艺术史,尤其擅长中国画研究。他的博士论文聚焦于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及其绘画风格的演变。著有《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和《中国艺术和文化》等作品,对中国画艺术和文化有深入研究。
推荐理由
《嗜酒者》通过讲述阿宽、刘萍、比尔和鲍勃的故事,深刻揭示了酒精依赖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以及寻求帮助的艰难。书中不仅展现了酒精依赖者戒酒过程中的心理挣扎和最终成功的喜悦,还介绍了互诫协会这一组织,为嗜酒者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本书为那些对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人性挣扎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适合哪些人读
对心理健康、成瘾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社会支持系统如何帮助个体克服困难的读者
关心家庭和朋友中可能存在酒精依赖问题的人
以及所有寻求个人成长和心灵启迪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图版目录 / i
致 谢 / viii
汉语发音注解 / xii
第一章 导论:中国肖像画中的模拟、象征与事件 / 1
观念、类别与习俗 / 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不是自我的界限,这是翻译的底线。
实在是读不下去。。。。。。。。。。精神折磨,入睡法宝
本书繁密的过度解读加上不断挑战汉语可能性的翻译,读得我眼神涣散,在图书馆里醒着梦游…看到作者试图将17-19世纪的肖像画浓缩到一本书里时就已经不抱太大希望,这三个世纪经历了数次历史社会的剧变,而裹挟其中的艺术家自我认知问题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对明末肖像画画家的讨论及其冗杂,作者也并未能真正区分出他们实质性的差别,南博藏明人像、禹之鼎作品、石涛自画像这些分明有着极大不同的材料在作者形而上的抽象阐释之下反而被和成了一团稀泥。书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其一,是像主和画家似乎有着不同于文人画的“赞助人”关系;其二,是受画人在以形似判定肖像画的水准的同时,又常在题跋中指出肖像的虚无甚至不真实。肖像画有着顽强且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但画工话语的缺失让它未能形成完整的艺术史叙事;金农的画跋或许是少有的尝试之一。
关注人物画家与肖像本人的关系,翻译差劲。
得到听大概。非正式肖像画。
得到听书 不管是中国1600年以前的肖像,还是西方古代的肖像,大多是正式肖像画。这些肖像画是功能性的,一定要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就像我们今天拍的证件照、职业照。这样一比较,明清时期肖像画的特点就出来了,用文以诚的话说,它们是“非正式”的肖像画 文以诚说,肖像画就成为传达自我参与意识,建构自我形象的方法 中国历史上,明代灭亡,清朝建立,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就像天塌下来一样,这种感受,成为一种普遍心理,也反映到了刚刚兴起的非正式肖像画中 伟大的作品永远都不会完成,因为后来所有人的点评、理解,都可以成为这件作品的一部分 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在文化上有序、得体而优雅的世界,一个中国绘画、中国文化建立的世界,然后通过绘画和时代的联系,把这个有序优雅的世界,过渡到了无常的历史和现实之中
读的太痛苦了,为了写论文读的,应该是翻译的问题,太涣散了。
叙述的精华无疑在于罗聘一节的论证与绪论,而绪论正是翻译晦涩难懂的所在。作者的一些概念有些过于先入为主,而在一些概念与历史问题上却探究的不够充分,叙述上混淆了肖像画与人物画也令线索有一些漫漶。总体后面的文字还是流畅的,也并不难读,选取的画作也都是代表性的。记得家中原有一册,找不到便排练后在万圣书园另购一册。
翻译太糟糕了,翻译英文差、中文更差。内容还行吧,但这翻译真的已经到了严重影响阅读感受的地步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