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比较文学基础读本的封面

比较文学基础读本

张沛

出版时间

2017-07-31

ISBN

9787301282199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精选中西比较文学原始文献,为比较文学专业学生的入门和基础读物,勾勒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深化研究者的学科观念和问题意识。意在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学科意识,为未来的比较文学从业者夯实研究基础。作为人类总体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代表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的确,比较文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发现更高自我或实现自我的更高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比较文学是哲学——不仅是单纯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更是作为“认识你自己”的实践哲学,即人文之道。通过此在的实践和实践的此在,比较文学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在这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便得到了最终证明。《比较文学基础读本》便是基于以上认知编选的,以供比较文学专业内外师生基础教学与拓展阅读之用。本书收录了18世纪以来的文学和哲学名家的经典文章原文或中文译文,他们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范畴、内涵、意义、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对国内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参考意义。选取的文章如赫尔德的《论文明的进步》、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杨周翰的《比较文学:界限、“中国学派”、危机和前途》。

目录
章节目录:
上篇
1.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论文明的进步(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1770)
比较不同民族的结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国内文艺学就应该归入比较文学(受苏联影响的遗留问题),文艺学更像是比较文学的核心。我个人就倾向于把文艺学理解为文学哲学,毕竟理论的最高凝结就是哲学。文学史(哲学史)、文学理论(哲学)、文学批评(哲学评论)三哥领域就是研究范围。至于古典语言和外语,应该算作基础。 硬要说区别的话,文艺学更倾向于跨学科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构建,比较文学更倾向于字面意义的比较研究。这么说当然不严谨,不过就我观察情况看大抵如此。其实不能这么分,就应该是一个学科。。。 这两天读此书就相当于和大家奋斗在考研的战场了。19.11.22—23
比较的“系统性”、如何超脱“实证主义”式的比较、与历史主义的分别、与民族主义的矛盾……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
文科日常:一怕写论文,二怕周树人,最怕看周树人写论文🤷‍♀️,“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思,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現在才讀完其實有點晚了,算是考前最後清整concept的一個步驟吧。文章都是老三篇,但巧妙的是沛公安排的心思。寫學年的時候發現沛公看似獨立的提問形成了我論文的內在結構,旁敲側擊的內在早已胸有成竹,這本書的脈絡亦如是。第二部分看似按年份排列的文章事實上貫穿著圍繞語文學與思想史,跨民族國家-跨學科-跨文化(從法國學派到美國學派)兩條主線,第一部分為前日談。 第三部分為回到中國的反思,私以為闡發研究是否能成為中國學派可以姑且擱置,但中國一百年來的比較文學思維走的確實是闡釋學的路徑——異於上述二者。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古代言意之辨前提到伽達默爾式的自我與他者對話,中國比較文學面對的問題始終是與外界互動,而非某種談論時代精神或文學本質的世界性問題。 當然,最好看也是最寶貴的是導言和後記。
始终围绕比较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始终的基础
选集。名人观点
比文好难入门
历时大半学期,终于啃完。本书通过中西历史上的重要文献编选,大体勾勒了比较文学学科从潜在展开到自为、自觉发展“延异”的辩证历史。第一阶段的法国学派注重实证主义的影响研究,关注对异质文化的译介、阐释和影响;第二阶段的美国学派拓展到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领域,前者基于文学理论和“总体文学”构想;后者企图通过学科的跨越(艺术、人类学、社会学和神话学…)界定系统差异,超越自身重新界定自身。第三阶段的全球化催生了“世界文学”的兴起,注重多元文化立场,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以民族性和世界性作为研究的两个维度,注重翻译,以及流通、阅读模式本身。总而言之,本书注重比较文学学科的“此在运动”过程,侧重概念界定和理论自反,不涉及具体的实践。
译文很难读,可能是如勃兰兑斯所说:翻译遗漏了原作语言的艺术性。总之,继续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