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闻,需要理论的支撑、阅读的滋养和实践的锻炼。对于初涉新闻学领域的学生来讲,他们通常最为缺乏的是有效的专业训练。
我所说“有效的专业训练”有两个含义:一是题目数量适中,不要搞题海战术,要讲究训练的效率;二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不要搞低级考试式的习题训练,不要搞死记硬背式的训练。我见过一种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出一些多项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所谓采访写作知识的识记能力,让人感到非常痛苦,我看不出这种训练的积极意义在哪里。
新闻实务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新闻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需要将新闻业务过程拆解成一套动作,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每个动作。操作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教学过程中实战训练是最不可缺少的。本书就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技能而写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学好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课程,克服眼高手低的弊病。
本书每章内容都包含“理论精要”“实践训练”和“操作参考”三个部分——
“理论精要”将本章相关理论知识以要点形式加以阐述,提纲挈领,让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温理论,为下一步训练打好基础。
“实践训练”列出本章具体的训练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实践能力。
“操作参考”则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提示和参照标准。给出操作参考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加以比较并寻找差距,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在训练之后能够有所提高,有所收获。但答案不是唯一的,仅仅起到参考作用,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的创造。
作为老师,布置实践训练任务的时候,得顾及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积累情况,要考虑他们是不是有行动的愿望,要知道他们正对哪些事物有满腔的热情。即便他们没有那么迫切的愿望,我们布置的题目至少也要让学生有一些兴趣才行。
老师不能强人所难,得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要求既不能过低,又不能过高,应该适可而止。教新闻业务课程的老师,不要苛求学生平时的训练必须达到何等境界,非得写出轰动的新闻不可。因为就算是真正的记者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何况尚未踏入新闻一线的学生呢?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多鼓励他们。
平时的写作训练题材范围应当放宽一些,对新闻的理解应该延展开来。学生只要写真实的东西就行,日记、散文、杂感、博客、微信、微博,只要是诚实的写作就好。我们教学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采写能力,能力具备了,写什么都行,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学生就能受益终身。
讲写作课程的老师,不能过多关注格式问题。格式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学生看书就能学会。我们何苦把书本上讲得很清楚的东西再重复一遍,徒增课堂教学的枯燥感。格式是死板的,我们讲课时纠缠于死板的东西容易把课讲砸了。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书本上的东西都需要老师讲一遍。有的东西需要老师讲,有的东西需要学生看,有的东西需要学生练。
刘冰,新闻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大众日报》评报员,《青年记者》专栏作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