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保罗·尼采(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美国对外战略的设计者的封面

保罗·尼采(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美国对外战略的设计者

石斌

出版时间

2017-12-01

ISBN

9787301287316

评分

★★★★★
书籍介绍

《保罗·尼采: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着重揭示美国冷战战略与政策的设计者保罗·尼采的重要思想及其在决策机制和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该书发掘新史料,有助于冷战史学的丰富和发展,对相关人士均有启迪和启发。

石斌,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中方主任。

目录
第一章一位美国战略精英的传奇人生/ 1
一、 告别“冷战”/ 1
二、 家庭与学校/ 5
三、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 9
四、 战后美国政坛“大佬”/ 1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应是本系列最详实的一本。尼采和学院派不同,因为他生来就有钱,自己又赚钱,老婆还有钱。别人是工作,他是爱好。一个德裔,在冷战后六届美国政府里干过。国安会68号文件,苏联核裁军谈判,我反对我自己。
读完张小明老师写凯南的书之后读的这本。第三章第95页第12行,石斌老师批评保罗·尼采回忆录里“厚此薄彼”,“并不客观”(“然而还是在朝鲜开战的这个讲话中准确反映了美国的立场blabla)。这个转折挺无聊的。回忆录何必客观?在研究对于文件档案公开化特别高美国外交史的时候,客观部分从档案里找。回忆录的价值更多在于展现主观的那一面,快意恩仇,臧否人物。写的和官方文件一致,倒也没有意思。最后,尼采回忆录From Hiroshima to Glasnost(第478页)中译名尚可商榷。glasnost直译为公开化,丢失了历史语境。这里特指戈尔巴乔夫的那个苏式“公开化”。
从另一个侧面看冷战
精彩。保罗尼采在意识形态上是个威尔逊主义者,但在实际政策制定方面坚信以实力换和平,不太热衷于意识形态的宣传战,这并非说他不注重美苏之间的制度形态差异,而是他认为苏联的制度导致难以对其行为进行合理预测,因此必须从最坏假设出发,通过全面提升军事实力回应苏联。而非单纯地寄希望于核威慑。核威慑容易陷入要么大战要么无战的困境,应对局部战争必须有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有一些二次打击的思想。在艾奇逊之后。老布什政府是他认为最理想的,东部权势集团+国际派。
值得一战的对手,可惜一辈子未能进入最核心层,但也足够了。
做历史人物与战略思想研究的学人都应该好好阅读学习石斌教授的这本书!
认真(翻过)
冷战斗士名副其实。但整个军控环节,也只有尼采明白权力政治的真正含义吧。剑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和平,绝不是让对方持剑来给予和平。从杜鲁门到尼克松,外交和军事环节的割裂让很多智囊忽略了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这一至理名言。一昧的诉求外交却忽视背后的实力建构,这恐怕是对战略家们最大的侮辱吧。反观冷战期间,美国取得优势的几个节点无一不是开始诉求实力外交。 尼采的核心仍是立足于威慑,将其视为美国安全战略的基石。威慑的前提是因为苏联的存在,但在八十年代开始的军控谈判尼采已经能清楚的看到苏联的没落。或许他在老年生活曾思考,苏联的没落和我的威慑战略的关联?可能他晚年得出的结论是威慑战略和苏联解体关系不大,因为苏联不会用我能也不会用,但是苏联就是没了,那我们当初为什么需要他呢?
2023年第二本。保罗尼采:NSC68号文件、军备控制、一个马基雅维利式的现实主义者。这本书资料翔实,个人写的很好。勉強になり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