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烟草史的封面

中国烟草史

[美]班凯乐

出版时间

2018-06-30

ISBN

9787301294673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本书讲述了美洲的烟草从16世纪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商业种植以来的传播历程。从水烟、烟枪、鼻烟、手卷烟到现代机制卷烟工业,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大众消费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

作者利用广泛的材料,如方志、农书、笔记、医案、游记、诗歌、晚清以来的报纸、民国小说、香烟广告等等,生动地讲述了烟草文化在中国的形成,以及中国如何融入世界市场。本书荣获美国历史学会2011年度费正清东亚研究奖。

班凯乐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美国乔治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19世纪的鼠疫》(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中国烟草史》(Golden-Silk Smoke)等。

译者简介

皇甫秋实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

目录
目录
致 谢 / i
导 论
全球和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烟草消费 / 4
跨越帝国晚期—近代历史分水岭的延续和变化 / 1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为全世界烟民最多的国家,国内研究中国烟草历史的专著却并不多。美国汉学家班凯乐(Carol Benedict)的这部《中国烟草史》,曾获美国历史学会2011年度费正清东亚研究奖,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全球贸易和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来审视中国烟草经济和烟草文化。班凯乐的《中国19世纪的鼠疫》此前已出中译本,也是角度很独特地从当时的南方鸦片贸易路线,来研究鼠疫的蔓延。本书自16世纪美洲烟草传入中国讲起,追述了烟草开始在中国商业种植以后,包括水烟、烟枪、鼻烟、手卷烟以及现代机制卷烟工业在内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如何融入世界市场。由于广泛利用了方志、农书、笔记、医案、游记、诗歌、晚清以来的报纸、民国小说、香烟广告等各种材料,读起来特别生动翔实。
一种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植物,其深远影响延伸至今,绵延不绝。烟草对于中华民族的深刻印记,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推进,既融合进了人权的解放,又刻画进了社交的习俗,还浸染进了经济的血脉。我们的政府、社会、族群都赋予了烟草独特的使命和功能,在吞云吐雾之间,浸黑了牙齿和肺,污染了环境和心。班教授能够用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将烟草在中华大地的生根衍化分析透彻,让我们对于自己近代以来走过的路有了清晰的认知,也让我们惊醒的看到,小小的金丝,对于民族体魄、灵魂的蚕食之重、成瘾之浓、危害之无穷!
烟草的故事算是比较有趣吧,毕竟是很常见的事物。。。但不得不吐个槽啊,物质文化史,特别是对中国近五百年以来某种单一主题物质文化史的研究,讲的故事都有点套路啊。。。
著者立意清晰,考究细致,译者翻译准确,行文流畅,唯一不足是帧装设计烂掉渣,对比原版封面及帧装,甚为惋惜。
挺好看的,清晰流畅全面。翻译很好吧?最后一句话是不是挺场面话的
3.5+
一本学术专著,对中国烟草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叙述,推荐对此有兴趣的朋友阅读。说来惭愧,个人读的甚是粗糙,不过也算是有些许收获。烟草原来在我国有那么长的种植、贩卖与入药历史,烟草在阶层间的消费差异,城市上北京烟袋与上海卷烟的形象塑造。印象较为深刻的部分在烟草与女性之间。虽烟草很早便与性挂钩,烟柳之地的烟即是此的指代,但明清时期女性在烟草上的消费并不受人指责,消费烟草并不指向其个人的不道德性与忠贞形象,只要是私下地抽即可。后来西方传教士等带来了西方女性禁烟行动(理由:影响生育与后代)等思想,也影响了一批国内知识分子提出女性禁烟等的主张,加之此时烟草广告多指向“摩登女郎”,暗含的性意味愈发深厚,女性吸烟占比愈少。M等认为女性吸烟是一种资产阶级的表现,也影响了诸多自诩正直爱国的女性不再吸烟。
感觉还是不够紧凑。不过其中有很多细节可以再深挖的。
内容很棒,尤其是晚清民国阶段的论述。编校质量不佳,错字、错标点较多。
史料很详细的一本著作,而且读起来不生涩。对烟草从中国的传入、流通、发展和演变都叙述得很清楚。里面也有一些关于性别议题、文学文化的内容,展示了烟草的社会文化变迁,对本人来说既有趣又很有用处。